譯文及注釋
譯文
威武俊美的年輕人跨上金鞍,揚鞭躍馬輕馳而去,從此牽走了她的心神。閨樓之上,年輕的妻子時時掛念他,只覺得繡被不暖,春夜更寒。
天天等他的消息,可是,寒食節(jié)過了,梨花又謝了,依舊不見丈夫的身影。相思之苦向誰訴說?秋千架下她默默佇立,背過臉兒暗自嘆息。
注釋
①金鞭:用黃金做的馬鞭。喻騎者之富貴。
②青驄馬:青白色相雜的駿馬。
③牽系:牽掛,掛念。
④玉樓人:指閨中女子。
⑤消息:指離人的音信。
⑥寒食:民間節(jié)日,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⑦背面秋千下:化用李商隱詩《無題二首》其一“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參考資料:
1、諸葛憶兵.宋詞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7,第72頁,2008.7,第72頁:第72頁2、江龍主編;廖亞,李苗苗,王坤娜等編.宋詞三百首鑒賞詞典 學生彩圖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第120頁,2012.01,第120頁:第120頁
3、禾火,王彥麗.宋詞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7,第54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在寫別離相思同時,十分典型地表現(xiàn)了晏幾道對自己早年生活和地位的良好感覺。“金鞭美少年,去躍青驄馬”,是詞人為早年的自己在做自畫像。晏幾道出生于一個鐘鳴鼎食的榮華之家,父親晏殊為北宋“太平宰相”,為他留下萬貫家私,供他“費資千百萬”地揮霍。“《水調(diào)》聲長歌未了,掌中杯盡東池曉”(《蝶戀花》),是他當年放縱無節(jié)制生活的寫照。而且,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晏幾道在少年時還受到皇帝的賞識。晏幾道早年的生活與《紅樓夢》中嬌生慣養(yǎng)的賈寶玉類似,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婢仆侍候、清客奉承,早年的經(jīng)歷很好地培養(yǎng)了晏幾道生活的自信心和優(yōu)越感。他總是自負“錦衣才子”、“少陵詩思”,“金鞭美少年”再次凸顯了詞人的心理優(yōu)越及自負。這樣的佳公子,匹配“玉樓”絕色女子,可稱郎才女貌,相得益彰。
參考資料:
1、諸葛憶兵.宋詞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7,第72頁,2008.7,第72頁:第72頁賞析
本篇小詞以精細的筆觸刻畫了這位少婦對行人夢縈神馳的相思。
“金鞭美少年,去躍青驄馬。”起筆敘事,描繪“金鞭美少年”的形象,寫其夫出游,揮金鞭,跨名馬,烘托出“美少年”英俊瀟灑的札姿,也是兩人分離時少婦腦海中銘刻最深的一幕。
“牽系玉樓人,繡被春寒夜。”三、四兩句寫少年走后,女主人公的感情和思緒始終牽系遠出的丈夫身上:到了夜晚,繡被春寒,孤燈獨眠,寂寞難耐。分離留給少婦的是無堪的離愁別緒,“牽系”以下過渡到寫膳者的別愁。“玉樓”、“繡被”,由物見人,暗示居者乃深處閨閣的佳麗。“繡被春寒夜”一句,渲染出佳人獨守空閨輾轉(zhuǎn)不寐的寂寞境況。時當陽春,燕雙仡繁,夜深入靜,倍增離思。“寒”字不僅點季候、寫氣氛,更是人物孤單冷落心境的映現(xiàn)。
“消息未歸來,寒食梨花謝。”五、六句寫多少春寒之夜,所盼來的卻足行人“未歸”的消息。女主人公天天盼,月月盼,寒食節(jié)過去了,梨花開了又謝了,一次次地等待,始終沒有等到丈夫的音信,隨之而來的,只是一次次失望。“寒食梨花謝”,是通過節(jié)令和景物來暗示出時間的流逝,表現(xiàn)她無限的悵惘。
“無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結(jié)拍兩句,寫女主人公秋千架下背面癡癡地站著,她默默地承受著相思之苦,無處訴說,也不想對人訴說。“背面”暗示出她難過,哭泣。“秋千下”本是青年婦女嬉戲之處,選擇這一場景可增強藝術效果。李商隱詩有“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之句。小晏隨手拈來用在此詞收尾,可謂傳神之筆。寫出少婦思夫的心情深沉執(zhí)著,又不好向他人傾吐,只好癡立于日常兩人游樂之處凝想。這里以人物外在形態(tài)刻畫內(nèi)在心靈的感情波瀾,含蓄而有韻致。
全詞由別離寫到別后。由行者寫到居者.由形貌而暗示心靈,層層遞進,摹寫出主人公文靜細膩而內(nèi)向的性格,展現(xiàn)出少年思婦復雜、沉重而敏感的心態(tài),筆致頗為靈秀。
參考資料:
1、王雙啟.晏幾道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01-012、錢仲聯(lián)主編.愛情詞與散曲鑒賞辭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第194頁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