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滌洞留題
宋代:張镃
我生百無能,唯工說山水。
洞霄天一柱,真仙昔居止。
蒼崖入九鎖,修澗清徹底。
層林仰首看,冷霧隨步起。
饒君俗到骨,至此換卻髓。
一亭巧當門,乃是壓澗尾。
便教寶玉做,思之未為侈。
道人喜客來,先引玩清泚。
源頭放泉出,勐噴深壑里。
頃刻百萬丈,寧論尺與咫。
冰濤卷雷鼓,滂湃力未已。
天然句滿眼,潤色謝東里。
擬議及思惟,望風當披靡。
回觀翠蛟語,舞字最不死。
兩詩故自妙,似覺泉在凡。
正須吾三人,作意共整理。
要令石點頭,滔滔那解此。
張镃(1153—1221?)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南宋文學家,先世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寓居臨安(現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顯赫,為宋南渡名將張俊曾孫,劉光世外孫。他又是宋末著名詩詞家張炎的曾祖,是張氏家族由武功轉向文階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隆興二年(1164),為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秘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為司農寺主簿,遷司農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彌遠,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于是年后。
推薦典籍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