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魯仲本蜀人從其先宦嶺表僅五六十年矣為言廣州城內(nèi)有檜奇古甚土人相傳自唐末至今往時東坡先生道惠宿留此州嘗供佛其下得甘露綴枝之異予
宋代:敖陶孫
亳州仙檜聃翁玩,西湖老檜陳朝余。
區(qū)區(qū)草木定何意,多生要傍齋房居。
吾行東廣足已劬,兩年纔到安期蒲。
菩提葉老還書蠹,波羅子重空懸壺。
地荒了不快人意,照耀南海何能無。
邇來劃見張公子,火云肉山煉心水。
搜奇訪古偶及之,破笑勞君相指似。
門前罄折得堵宮,諸天龍神俱儼容。
左呵右禁防所奪,上帝遺我駟玉龍。
問從張公得明證,指畫檜身分四印。
嗟哉此老亦不逢,生世適當(dāng)唐晚閏。
天迴地轉(zhuǎn)逢今茲,霸戰(zhàn)王爭了不知。
試看左紐足奇怪,虎脛骨貫龍鱗皮。
霜枝雪榦如相偶,老大商山余四叟。
年深幾慣雷霆爭,夜定一從牛兕走。
道形天貌吾何心,晚歲聊依清磬音。
忽然空中聞款綮,指李丈人勤遠(yuǎn)臨。
更傳坡仙曾設(shè)供,甘露綴枝如潑汞。
桃源事託五柳翁,后世請將吾語用。
[ 樂觀 ]
敖陶孫(一一五四~一二二七),字器之,號臞庵、臞翁,長樂(今屬福建)人。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鄉(xiāng)薦第一,省試下第,客居崑山。后在太學(xué)時因作詩悼趙汝愚,忤韓侂胄。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jìn)士。歷海門主簿,漳州教授,廣東轉(zhuǎn)運司主管文字,平海軍節(jié)度判官兼南外崇正簿。理宗即位,奉祠歸鄉(xiāng)。寶慶三年卒,年七十四。陶孫以詩名于時,有《臞翁詩集》,已佚。遺詩見收于《江湖集》、《江湖后集》。事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八《臞庵敖先生墓志銘》?!“教諏O詩,第一、二卷以汲古閣影鈔《南宋六十家小集》所收《臞翁詩集》為底本,校以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本(簡稱群賢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簡稱名賢集)。第三、四卷以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成之《江湖后集》中所收詩為底本。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五卷。
推薦典籍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