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的家就在繁華的錢塘江畔,花開花落,任憑歲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帶走了,在這黃昏時節,紗窗外下起了一陣瀟瀟細雨。
我把犀梳斜插在頭上,讓頭發半垂鬢邊,敲響檀板,唱清麗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處,夢醒后只見皎潔的明月從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注釋
①黃金縷:又名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分上下兩闋,共六十個字,一般用來填寫多愁善感和纏綿悱惻的內容。
②本:原,原本。
③錢塘江:古稱浙,最早見名于《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
④黃梅雨:長江中下游流域春末夏初黃梅季節下的雨,也叫“梅雨”、“霉雨”。此指綿綿細雨。
⑤犀梳:犀牛角做成的梳子。
⑥檀板:即拍板。
⑦黃金縷:《黃金縷》,即《蝶戀花》調的別名,以馮延巳《蝶戀花》詞中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而得名。
⑧行云:指情人。
⑨南浦:泛指離別地點。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宋詞鑒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52、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1076
賞析
此詞以優美的意境和音韻,描寫錢塘江畔歌妓的生活。上片以女子口吻出之,寫夢中女子所歌,下片追憶夢中情景,抒寫對遠別情人刻骨的相思。
上片是夢中女子所歌,故以女子口吻出之。首句“妾本錢塘江上住”,寫女子自道所居,看似平平,實在頗堪玩味。北宋時杭州已是繁華都會,多酒樓妓館,朝歌暮弦,搖蕩心目。句中已暗示這位女子的身份。緊接“花落”二語,已含深怨。歲歲芳春,花開花落,更惋傷那美好的華年如水般流逝。這本是舊詩詞中的常語,可是這里加上“不管”二字,所感尤大。等閑開落,何其無情,全不管人們的傷春心事,那就更加深了身世的悲感了。這位家在錢塘江上住的女郎,也許是司馬舊日的情侶,作者托諸夢寐,以寄相思相別之情。前三句寫一位風塵女子,感年光易逝,世事無常,想必也厭倦了歌妓生涯,而又苦于無法從中擺脫出來吧。“燕子銜將春色去,紗窗幾陣黃梅雨”,寫殘春風物,補足“流年度”之意。燕子銜著沾滿落花的香泥筑巢,仿佛也把美好的春光都銜去了。“銜”字語意雙關,有很強的表現力。燕子歸來,行人未返,又正是惱人的黃梅時節,不時聽到幾陣敲窗的雨聲,樓中人孤獨的情懷可想而知了。黃梅雨,是江南暮春的景物,蒙蒙一片,日夜飄灑,恰與在紗窗下凝思的歌女凄苦的內心世界相稱。
下片寫詞人追憶“夢中”情景,實際上是寫對遠別的情人刻骨的相思。“斜插”句,描寫歌女的發式:半圓形的犀角梳子,斜插在鬢云邊,仿佛像明月從烏云中半吐出來。句意與毛熙震《浣溪沙》詞“象梳欹鬢月生云”同。女子的裝飾,給詞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輕輕地敲著檀板按拍,唱一曲幽怨的《黃金縷》。《春渚紀聞》載,夢中女子歌“妾本”五句,司馬愛其詞,因詢曲名,女子答是《黃金縷》。唐代有流行歌曲《金縷衣》,當時名妓杜秋娘曾經唱過它:“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花,象征著青春,象征著歡愛。歌曲的主題是勸人及時行樂,不要辜負了大好時光。夢中女子唱《黃金縷》,大概也是這個用意。聯系起上片“花落”二語,益見其怨恨之深。情人遠別,負卻華年,花謝春歸,使人滿懷幽怨。
“望斷行云無覓處,夢回明月生南浦”,全詞至此,作一大頓挫。寫詞人夢醒后的感懷。“行云”,用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典故,暗示女子的歌妓身份,也寫她的行蹤漂流不定,難以尋覓。“南浦”,因用為離別之典。兩句寫夢回之后,女子的芳蹤已杳,只見到明月在南浦上悄悄升起。這里的“夢回”,也意味著前塵如夢,那一段戀愛生活再也不可復得了。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宋詞鑒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5創作背景
據張耒《柯山集》載,司馬制舉中第,調關中第一幕官,行次里中,一日晝寐,恍惚間見一美婦人,衣裳甚古,人簾執板歌唱此詞的上半闋,歌罷而去。司馬因續成此曲。而何蘧《春渚紀聞》則謂下半闋為秦覯所續,并記有一段神怪故事,說司馬后為杭州幕官,其官舍后乃唐(應為南朝齊)名妓蘇小小之墓,所夢的美婦人即蘇小小。元人楊朝英《陽春白雪》競據此以全首為蘇小小作。無論是司馬故弄狡獪,假托本事,還是真有所夢,此詞的著作權還是要歸于他本人的。
又據何薳《春渚紀聞》卷七:“司馬才仲最初在洛下,白天睡覺的時候,夢到一個長相俊美的女子牽帳歌唱,唱到:‘妾本是錢塘人……黃昏雨。’才仲喜歡她唱的詞,于是問曲名,答道是《黃金縷》。又說:‘后天在錢塘江上相會。’等到才仲得到東坡先生引薦,參加科舉考試及第,就做了錢塘縣幕官。其廨舍后,唐(按:應為南朝齊)蘇小小墓在此地。當時秦少章(秦觀)做錢塘尉,為他續其詞后云:‘斜插……生春浦。’不到一年而才仲生病,所乘坐的畫水輿艤漂向河塘。柁工看見才仲帶著一位美女登船,就上前問候,不久船尾失火。狼忙走報,家已慟哭矣。”
兩則傳說情節雖有出入,但有一個共同點,即美女所唱乃本詞上片,而這唱歌美女就是南齊名妓蘇小小的鬼魂。傳說雖然荒唐無稽,但事出有因。揆諸情理,司馬槱既在錢塘為官,或與歌妓相戀也是可能的。別后相思,形諸夢寐,乃托夢境以寄相思。而好事者附會其事,編造情節,也有可能。不論怎樣,這首詞當為司馬槱所作無疑。 此詞以優美的意境和音韻,描寫錢塘江畔歌妓的生活。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宋詞鑒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52、王德先.宋詞鑒賞大典 第一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3、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1076
司馬槱字才仲,陜州夏縣人,元佑中以蘇軾薦,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入第五等,賜同進士出身。累遷河中府司理參軍,終知杭州,卒于任。事跡見張耒《書司馬槱事》(《張右史集》卷四七)。《全宋詞》錄其詞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