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鷄詩
宋代:李覯
吾家有鷄母,乘春數子生。
生來踰六旬,互覺羽翼成。
其母且再卵,逐之使離散。
衆雛既不來,一子獨戀戀。
戀戀不肯離,逐之終不移。
母行無險易,唧唧相追隨。
卵生亦云足,母伏窠中宿。
厥子苦無依,攀背如悲哭。
窠中母所安,忍渴復忘餐。
子于背上臥,不捨須臾間。
我時見之喜,異類能如此。
因欲觀其終,其終諒何似。
一朝大長成,乃知牝牡情。
膨脝娠在腹,漸見東西行。
行行求飲食,欲以助生息。
卵出子還多,養子何勞役。
朝啄荊草林,暮爪污泥深。
昔時隨母意,今作愛雛心。
雛生誠可愛,母老寧忍背。
物性乃不常,使人心歡慨。
物類本無知,無知孰責之。
斯鷄與衆異,酷似有天資。
天資以仁孝,變更何太早。
況彼本無知,血毛安足道。
萬物靈者人,孰不念其親。
少艾與妻子,所以奪吾真。
五十慕父母,虞舜稱稽古。
埋子得黃金,邇來唯郭巨。
古人往莫追,言之淚沾衣。
斯言足自警,題作惜鷄詩。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于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推薦典籍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