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逢原
宋代:呂惠卿
晨出趨長司,跪坐與之言。
偶然脫齟齬,相送顔色溫。
歸舍未休鞍,簿書隨滿門。
相仍賓客過,攲午僅朝餐。
平生性懶惰,應接非吾真。
況乃重戕賊,良氣能幾存。
就夜甫得息,閱我幾上文。
開卷未及讀,睡思已昏昏。
自知小人歸,昭昭復何云。
每于清夜夢,多見夫子魂。
側耳聽高議,如飲黃金樽。
覺來不得往,欲飛無羽翰。
昨日得子詩,我心子先論。
怪我詩苦遲,友道宜所敦。
豈不旦夕思,實苦案牘煩。
豈無同官賢,未免走與奔。
相見鞅掌間,有言無暇陳。
嗟嗟茲世士,無食同所患。
念我力難任,聞子謀更艱。
久知為之天,安能怨窶貧。
吾聞君子仕,行義而已焉。
亦將達吾義,豈遂為利牽。
東海有滄溟,西極有崑崙。
古來到者誰,不過數子尊。
子已具車航,吾亦為檝輪。
欲一從子游,不知何時然。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調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初,歷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熙寧七年(一○七四),為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安石復相,出知陳州。十年,知延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揚州,尋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寧、武勝兩軍節度使。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提舉杭州洞霄宮(《干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初,以武昌軍節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觀元年(一一○七),責授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四年,以觀文殿學士為醴泉觀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東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呂參政惠卿傳》,《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推薦典籍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