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郡之初尋屬愆亢有議舉舊典取湫水徵巫覡以致禱而涉旬靡應(yīng)農(nóng)事方急遣罷去越翊日漸獲優(yōu)洽
宋代:劉筠
優(yōu)詔將州任,視政纔旬時(shí)。
田畯訴炎暵,坐虞多稼萎。
云將掉頭去,波臣涸轍危。
行部殊未及,隨車杳難期。
往慚神父化,徒令旱母嗤。
諸曹白事者,雩典舉舊規(guī)。
郡北岐棘山,上有三湫池。
衙吏潔齋往,汲水置縹瓷。
朝服領(lǐng)巫覡,詰旦迓諸岐。
舁以結(jié)彩輿,奉以五龍祠。
自是率賓介,寅午款于斯。
紛敷薦楮鏹,浸漬灑楊枝。
瓦鑪松香髓,匏樽黍酌醨。
四壁繪神變,正筵塑靈儀。
悕若葉公牖,怪甚葛仙陂。
老覡十?dāng)?shù)輩,勃屑頭如魌。
童巫及伶倡,貌寢語嘍囇。
但多甕盎質(zhì),曾乏婉孌姿。
交手操鈴拂,合譟屢僛僛。
喧塵著蓬髮,穢汗落粉頤。
一問且一嘔,掩鼻以帨褵。
朝隮蔚旋敗,成震巽散之。
巽風(fēng)暮欲息,竅行唿復(fù)來。
慢黷固已甚,誕妄相憑隨。
如是者浹日,僅得沾服滋。
嗟予政無狀,百拜胡敢辭。
矧夫民習(xí)俗,姑用慰赍咨。
抑聞古人言,天鑒本無私。
神道貴得一,何乃托邪師。
遽俾送湫勺,撤役勤蠒絲。
申明恤刑詔,梃重捨輕疑。
從此四三日,油霈洽封圻。
又聞堯湯世,水旱軫君慈。
振救自有術(shù),斂散適所宜。
元元無菜色,九載尚熙熙。
周禮地官職,皇舞雖有祈。
道經(jīng)蒞天下,傷民誠弗為。
惟神稟聰正,遠(yuǎn)鬼務(wù)肅祗。
愿守有常德,可戒興妖思。
劉筠(九七一~一○三一),字子儀,大名(今屬河北)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進(jìn)士(《郡齋讀書志》卷一九)。授館陶尉。五年,入為大理評事、秘閣校理(《續(xù)資治通鑑長編》卷五三)。景德元年(一○○四),為大名府觀察判官。與修《冊府元龜》,書成,轉(zhuǎn)左正言、直史館。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遷右司諫、知制誥(同上書卷八三),加史館修撰。出知鄧州,徙陳州。還,知貢舉,遷尚書兵部員外郎。天禧中為翰林學(xué)士。五年(一○二一),以右諫議大夫知廬州(同上書卷九七)。干興元年(一○二二),遷給事中,復(fù)召為翰林學(xué)士。踰月,拜御史中丞(同上書卷九九)。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jìn)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侍郎、知潁州(同上書卷一○二)。四年,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權(quán)判都省(同上書卷一○五)。六年,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再知廬州。九年卒(同上書卷一○六),年六十一。謚文恭。有《冊府應(yīng)言集》十卷、《榮遇集》十二卷、《肥川集》四卷、《表奏》六卷、《刀筆集》二卷等(《郡齋讀書志》卷一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宋史》卷三○五有傳。 劉筠詩,今存《肥川小集》一卷,見《兩宋名賢小集》。又《西崑酬唱集》收詩七十二首,多不見于《肥川小集》。今錄《西崑酬唱集》詩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宛珠堂本為底本,錄《肥川小集》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并以前者為主,凡有重出則刪后者,二書異文酌出校記。又從《會(huì)稽掇英總集》、《古今歲時(shí)雜詠》、《天臺續(xù)集》等輯得詩二十二首,合編為三卷。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