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彥文通直從慶陽辟命
宋代:畢仲游
洛陽之人秀眉宇,束髮從軍心自許。
南徹梁江西瀚海,萬里相從舊賓主。
慶州之險山作城,青岡路狹如鬭鼠。
我嘗與君馳大漠,夜掘黃沙枕冰土。
君今重行計安出,羽檄攙槍待君處。
去年天狗墮地鳴,今年擬破靈鹽城。
男兒鞍馬是常事,髀肉消盡須重生。
況君到日春風發,行云夜閉沙場月。
戰馬沾泥不用嫌,功成便浴讎人血。
君不見高平范公慶歷時,往筑大順人不知。
千金散士得死力,橫山可取猶提攜。
至今塞下唿老子,關中使者公之兒。
當年議奏千萬語,攻守二策真可師。
勿云近事不足道,狄青之輩為偏裨。
[ 送別 ]
畢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初以父蔭補太廟齋郎,后與兄仲衍同舉進士。歷霍丘、柘城主簿,知羅山、長水縣。哲宗元祐初,除軍器監丞,改衛尉寺丞。召試學士院,同試者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開封府推官,出為河北西路、河東路提點刑獄。召權禮部郎中,又出為秦鳳路、永興路提點刑獄,改知耀州,因蘇軾黨獄調知閬州。徽宗即位,遷利州路提點刑獄,改知鄭州、鄆州。在淮南轉運副使任上入元祐黨籍,降監嵩山中岳廟。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臺,提舉南京鴻慶宮,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臺集》二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以為“亦幾幾乎還其舊矣”。事見宋陳恬《西臺畢仲游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傳。畢仲游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殿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推薦典籍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