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以啄木為珍禽其聲至入樂府而海南一種形小而聲淫每四五月間飛鳴如蛙蟈至八九月乃已亦名啄木繁聲可惡然瓊人訛其聲為罵禿禽殆得其實因為賦
宋代:李光
南海四五月,有鳥名啄木。
飛鳴亂葉間,形眇聲繁促。
枝間時瞥見,黑啄羽毛綠。
雌雄相應和,生哺依老谷。
或疑在家僧,受施不看讀。
為禽不知名,但自罵禿禿。
小兵特輕趫,修竿每馳逐。
今晨耳目清,桑下聞布谷。
黃鸝兩三聲,睍睆出幽谷。
從今屏菑翳,遶舍植梧竹。
鳴鳳儻可期,樛枝要棲宿。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詞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陽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調知開化縣,移知常熟縣。累官至參知政事,因與秦檜不合,出知紹興府,改提舉洞霄宮。紹興十一年(1141年),貶藤州安置,后更貶至昌化軍。秦檜死,內遷郴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復左朝奉大夫。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贈資政殿學士,賜謚莊簡。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莊簡集》等。
推薦典籍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