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到郡齋僅經旬日方專公務未及宴游偷閑走筆題二十四韻兼寄常州賈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吳中諸客
唐代:白居易
渭北離鄉客,江南守土臣。
涉途初改月,入境已經旬。
甲郡標天下,環封極海濱。
版圖十萬戶,兵籍五千人。
自顧才能少,何堪寵命頻。
冒榮慙印綬,虛獎負絲綸。
候病須通脈,防流要塞津。
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削使科條簡,攤令賦役均。
以茲為報効,安敢不躬親。
襦袴提于手,韋弦佩在紳。
敢辭稱俗吏,且愿活疲民。
常未徵黃霸,湖猶借寇恂。
媿無鐺腳政,徒忝犬牙鄰。
制誥夸黃絹,詩篇占白蘋。
銅符拋不得,瓊樹見無因。
警寐鐘傳夜,催衙鼓報晨。
唯知對胥吏,未暇接親賓。
色變云迎夏,聲殘鳥過春。
麥風非逐扇,梅[雨]異隨輪。
武寺山如故,王樓月自新。
池塘閑長草,絲竹廢生塵。
暑遣燒神酎,晴教曬舞茵。
待還公事了,亦擬樂吾身。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推薦典籍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