翫珠吟
唐代:天然
識(shí)得衣中寶,無明醉(伯作「酒」)自惺(《燈錄》、《通載》、伯作「醒」)。
百骸俱(《燈錄》、《宗鏡錄》作「雖」)潰散(伯作「悔盡」),一物鎮(zhèn)長靈。
知(《通載》作「智」)境渾非體(伯作「智劍揮非體」),尋(伯、《燈錄》、《通載》作「神」)珠不定(伯作「見」)形。
悟即(伯、《燈錄》、《通載》作「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jīng)。
在心心豈(《燈錄》、《通載》、伯作「可」)測(cè),居(《燈錄》、《通載》作「歷」)耳耳難聽。
罔像先天地,淵玄(《燈錄》、《通載》作「玄泉」,伯作「懸泉」)出杳冥(伯作「名」)。
本剛非鍛(伯作「斷」)鍊,元凈(《燈錄》、《通載》作「鏡」)莫澄停(伯作「亭」、《燈錄》、《通載》作「渟」)。
盤泊(《通載》作「礴」)逾(伯作「轉(zhuǎn)」,《燈錄》、《通載》作「輪」)朝日,玲瓏(伯作「鈴鑨」)暎曉星。
瑞光流不滅,真澄(伯作「氣」)濁還清(《燈錄》、《通載》作「真氣觸還生」)。
鑒照崆峒(伯作「空洞」)寂,勞(《燈錄》、《通載》、伯作「羅」)籠法界明。
剉(《燈錄》作「挫」,伯作「春」)凡功不滅(伯作「狹」),超圣果非盈。
龍女心親獻(xiàn),虵(《燈錄》、《通載》作「阇」)王口自傾(伯作「經(jīng)」,《燈錄》、《通載》作「呈」)。
護(hù)鵝人卻活,黃雀義(《燈錄》、《通載》作「意」)猶輕。
解語非關(guān)舌,能言不是聲。
絕邊彌瀚(《燈錄》、《通載》作「汗」)漫,三(《燈錄》、《通載》作「無」)際等空平。
演教非為教(《燈錄》、《通載》作「說」),聞名不(《燈錄》作「勿」,《通載》作「忽」)認(rèn)名。
(伯無以上四句)。
二(伯、《通載》、《燈錄》作「兩」)邊俱不(《通載》作「莫」)立(伯作「守」),中道不須行。
見月休看(《燈錄》、《通載》作「觀」)指(伯作「紙」),歸(伯作「知」,《燈錄》、《通載》作「還」)家罷問程(伯作「逞」)。
識(shí)心豈測(cè)(《燈錄》作「心則」,伯、《通載》作「心即」)佛,何佛更堪成。
(按:《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收丹霞和尚《翫珠吟二首》,此為其二。
另伯三五九七卷、《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亦收此詩。
異文并注出。
《宗鏡錄》卷四十收「百骸雖潰散,一物鎮(zhèn)長靈」二句,題作《般若吟》,不注作者名。
)。
天然,俗姓居里皆不詳。少親儒墨,與龐藴善。后皈信佛法,師馬祖、石頭。初住天臺(tái)華頂,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莫逆交。元和十五年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世稱丹霞和尚。長慶中卒,年八十六。詩五首。(《全唐詩》無天然詩。傳據(jù)《祖堂集》及《宋高僧傳》卷十一。其卒年,前書謂在長慶三年,后書作四年,未詳孰是。)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mèng)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