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前面的船已經(jīng)遙遠(yuǎn)模糊不清,將要渡過淮水可渡船已走,有誰來陪伴我?
山上黃葉飄零,傳來寺廟響起的悠長晚鐘聲,楚天飄灑的綿綿秋雨與大海連成一體。
在凄風(fēng)苦雨中因離別而生的思念之情更濃,在一天之間凄愴寂寞使我的面容變得憔悴。
一只疾風(fēng)中的伶仃小鳥飛向東南歸巢去,廣陵在哪里呢,不也在東南方嗎?
注釋:
①淮上:今江蘇淮陽一帶。廣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蘇揚(yáng)州市。親故:親戚朋友。眇眇:遙遠(yuǎn)的樣子。
②楚雨:淮陰舊屬楚地,故稱楚雨。滄海:即東海,淮陰東臨大海。
③離思:離別的愁息。宿昔:往日,往時(shí)。
④容鬢:容貌和鬢發(fā)。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賞析
詩人只身北去,對廣陵的親故懷著極為深沉的感情。但這種感情,表現(xiàn)得頗為含蓄。讀者從詩中感覺到的,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來,只是攝取了眼前景物,淡墨點(diǎn)染,構(gòu)成一種凄迷的氣氛,烘托出一種執(zhí)著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畫出暮色中空蕩蕩的淮河,詩人欲行而踟躕的情態(tài),描繪一種空曠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掛上了霏霏雨幕,遠(yuǎn)處山寺又傳來一聲接一聲悠長的暮鐘,寂寞變成了凄愴,羈旅之情更為深重。有了這樣濃郁飽滿的感情積蓄,五六兩句才輕輕點(diǎn)出“離思”二字,像凄風(fēng)偶然吹開帷幕的一角,露出了詩人憔悴的面容。按說詩寫到這里,應(yīng)直接抒寫離思之情了,然而沒有。詩人還是隱到帷幕后面,他只在迷蒙雨幕上添一只疾飛的伶仃小鳥。這小鳥,從“獨(dú)”字看,是失群的;從“下”字看,是歸巢的;從“東南”二字看,是飛往廣陵方向去的。既是失群的小鳥,睹物及人;既是歸巢的小鳥,它尚且有一個(gè)溫暖的窠巢,讀者很容易為詩人興“斷腸人在天涯”之嘆。既是飛往廣陵方向的小鳥,詩人的心也在跟著它飛翔。而且,鳥歸東南,離巢愈近;人往西北,去親愈遠(yuǎn)。此情此境,詩人難堪,讀者也為之凄惻。因此,讀者自然而然地與詩人同時(shí)發(fā)出深沉的一問:“廣陵何處在?”這一問,悵然長呼,四野回響,傳出了期望回答而顯然得不到回答的曲曲苦情,寫出了想再一次看見親故而終于無法看見的心理狀態(tài)。而正在此時(shí),聲聲暮鐘,不斷地、更深沉更晌亮地傳到耳邊,敲到心里;迷蒙雨霧,更濃密更凄迷地籠罩大地,籠罩心頭。于是,天色更暗淡了,心情也更暗淡了。
這詩寫離別之情,全用景物烘托,氣氛渲染。詩中景物凄迷,色彩黯淡,鐘聲哀遠(yuǎn),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藏在輕紗帷幕后面,觸之不能及,味之又宛在。且這種感情不僅從一景一物中閃現(xiàn),而是彌漫全詩,無時(shí)不在,卻又無處實(shí)有,無時(shí)實(shí)在,使詩具有一種深遠(yuǎn)的意境,深沉的韻致。
韋應(yīng)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fēng)恬淡高遠(yuǎn),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