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秋江無邊無際荷花正芬芳,秋江的女兒們想你想斷腸。
春天剛到紅色袍帶云護暖,夕陽西沉翠綠袖口迎風涼。
鯉魚風吹動江中白浪,秋霜降落洞庭滿地飛木葉。
采蓮人要蕩舟到何處,你要愛惜荷花的好顏色。
注釋:
①兼善:即泰不華,字兼善,十八歲中右榜狀元,曾任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中臺御史,以敢于直諫聞名于朝。秋江渺渺:秋天的江面浩大無邊,看不到盡頭。芙蓉芳:荷花散發(fā)芳香。斷腸:形容極度的思念棚悲痛。即秋霜將至,莢蓉凋零,采蓮女們無比憐惜。喻對賢良受挫而深表同情。
②絳袍:即絳紗袍,古代常用著朝服。翠袖:綠色的長袖,即女人所穿。
③鯉魚:即鯉魚風,通常稱九月風或秋風。霜落:喻黑暗的社會邪惡勢力。洞庭:即洞庭湖。
《芙蓉曲》賞析
有人將《芙蓉曲》解釋為婉言進諫的政治隱喻詩,也有人認為此詩暗含感傷身世、知音未遇等意義。對于現(xiàn)代的讀者來說,只將這首詩視為一首麗情樂府,分析和領略它的意境和藝術風格,也無不可。自古以來,尤其是南北朝樂府里,有諸多作品描寫江南采蓮這一風俗,以及由此而衍發(fā)的采蓮人的各種情思。薩都剌這首《芙蓉曲》繼承前人樂府詩之風,以芙蓉起興,描寫水鄉(xiāng)女子觸景生情,哀傷青春易逝。
詩的首聯(lián)描寫了秋日江上的芙蓉和江上蕩舟的女子。江上芙蓉盛開的美景,與女子的斷腸愁思相對舉,兩相映襯。
頷聯(lián)兩句進而描寫秋江女兒的生活:溫暖的春日里,她穿著一襲紅衣,看護著滿江的荷葉;秋日暮色里,她的翠色長袖和荷葉一起迎著涼風翻飛飄揚?!敖{袍”和“翠袖”都是秋江女兒的穿著,這兩種顏色又分別是芙蓉花和葉的顏色,暗示著人與花的關聯(lián),人如花,花似人?!按簻\”、“日暮”相對,意為秋江女兒與芙蓉從春到秋、從晨至暮始終相依相伴。“翠袖日暮迎風涼”,很容易聯(lián)想到杜甫《佳人》詩的最末兩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描寫的是一位居住在空谷中躲避戰(zhàn)亂的女子,親人已死,夫婿又拋棄她娶了新人。“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是舊時女子最凄慘的愛情悲劇。這就隱隱透露出秋江女兒愁思的根源了。
頸聯(lián)描寫了江波,落葉等寒秋之景。從屈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開始,洞庭秋葉蕭蕭飄墜成為寒秋初至的鮮明標志。薩都剌化用這一典故,點出江上季節(jié)的變化。樹木凋零,令人觸景生情:木已如此,那比樹木還嬌嫩的蓮花又該如何抵擋季節(jié)的摧殘。
尾聯(lián)說秋江女兒面對滿江盛開的蓮花,因為愛惜這嬌艷的花朵,不忍心劃槳蕩舟,唯恐碰傷了芬芳美麗的鮮花,更不愿意采折。這一片愛花惜花之心,也回答了詩的開篇提出的懸念:秋江女兒對著正盛開的芙蓉“將斷腸”呢,原來是因為看到芙蓉盛放,正是最美的時候,但秋季也已來臨,花朵馬上就要凋落;嬌艷只是短暫的,美麗并不能持久,這就是愛惜芙蓉的秋江女兒的哀嘆。芙蓉尚有秋江女兒來愛護,秋江女兒卻無人來憐惜。由花及人,秋江女兒對著滿江云霞般的芙蓉,自然愁思無限。整首詩情感的展示非常細膩曲折。
這首詩是薩都剌樂府詩的代表作。與薩都剌交情頗好的元代詩人楊維楨曾這樣評價好友:“天錫詩風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宮詞及《芙蓉曲》,雖王建、張籍無以過矣。”把這首《芙蓉曲》的成就與王建、張籍等人的詩歌相提并論,是一個很高的評價。
詩的風格清麗婉轉,以芙蓉起興,曲折反復地表達了秋江女兒的心曲,她面對盛放的芙蓉以及蕭蕭落木,觸景生情,產(chǎn)生了花木凋零、紅顏易老、青春美麗無法永駐的愁思。在這里,花即是人,人亦是花,秋江女兒與秋江芙蓉兩種意象是重疊在一起的。在女子發(fā)出的對花的哀嘆和惋惜中,揭示了最盛之時即是衰敗之始的道理。這首詩風格綺麗,但不俗艷;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句意境,但不生硬,具有較高的藝術技巧和藝術感染力。作者用清麗的文筆,捕捉少女若有若無的心思:由傷花之凋零,到哀傷自己青春的易逝;由沒有惜花之人,到自己沒有知己的自憐自惜。似哀怨,又似期待,余韻悠然,耐人尋味。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刈澹ㄒ徽f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jīng)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zhí)?,人稱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xiàn)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