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fēng)·掛絕壁松枯倒倚》賞析
“掛絕壁枯松倒倚。”首句描寫懸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絕壁而倒掛,既寫出枯松的奇姿,又襯托出山勢的險峻。作者放在小令的開頭,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落殘霞孤鶩齊飛。“寫秋天傍晚江上明麗的景物。這兩句刻意經(jīng)營,本身極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審美效應(yīng),從而一上來便先聲奪人,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四圍不盡山”兩句,是對前面兩句所寫景物的概括,也是在意象上的擴大和補充。前面兩句是鏡頭各對準一個焦點,攝取最動人的畫面,他們的景觀是具體的,但卻是定位的,是在某一個方向上。現(xiàn)在加上這兩句,進一步擴大了讀者的視野,使他們看到除了上面所寫到的景物之外,四圍還有數(shù)不盡的山,無窮的水。這種大筆勾勒似的寫景,為下面寫”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鋪墊。
“散西風(fēng)滿天秋意。”西風(fēng)“無形,”秋意“無跡,然而又確實有”意“可感。這境界既有物境,也有心境。曲寫至此,自成一段落,它把秋景、秋意都提供給讀者了。但是如果曲子就到此結(jié)束,它還不過是一幅沒有人物的靜物畫,而且構(gòu)圖不夠多樣與豐富。
“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靜靜的夜,靜靜的湘水,一只船,高掛著云帆,悠悠前進。“月影低”說明月亮才剛剛升起,它的清光投射在船帆上,使帆影顯得低而且長。在這里,作者把自己擺進圖畫中,成為畫面中的一員。人物出現(xiàn),畫面頓時活了起來。因為“云帆月影”的夜航點綴了清曠的江面,太富有畫意了,而且地點正好在瀟湘之上,就像一幅瀟湘景物圖一樣,所以說“載我在瀟湘畫里”。
整首小令寫的都是瀟湘行舟所見。是按照時間順序道來。作者的態(tài)度,更多的是冷靜的觀照二視野所及,瀟湘兩岸的山水風(fēng)物,都使他感到心曠神怡;雖然兩風(fēng)的輕拂帶來了滿天的秋意,傳統(tǒng)的季節(jié)感受,加上身在旅途,不能不使他產(chǎn)生微微的蕭瑟之感;但因為他身為湖南憲使,也許是外出公干,也許就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靜的。正因如此,我們獲得了一幅氣象闊大、意境飛動的秋光圖。
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xué)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fā)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疏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