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柳樹在路旁護送著在馬上吟詩的行客,隨著時序推移,樹上鳴叫的鳥兒也在變換。
清風消散了初夏的暑氣,及時而來的雨水寶貴異常。
遠山環抱著村莊,處處蒼翠空中,行云隨著馬的奔馳投下陰影,
給人以蔭涼,行客揮鞭驅馬,興致勃勃地進入肥城地界,眼前桑柘郁郁蔥蔥,麥浪滾滾。
注釋:
1.沙溝店:鎮名,在今山東省滕縣南。
2.涂: 通“途”。
3.時序:時節順序。變鳴禽:鳴叫的鳥兒變了。指隨季節變換,路過的候鳥變換。
4.依時: 及時。
5.肥城:縣名,在今山東省濟南市附近。
6.柘(zhè):樹名,葉卵形,可喂蠶。
《過沙溝店》賞析
“高柳長涂送客吟”,詩一開篇,作者便用“高柳”兩字點出時節為盛夏,用“長涂”和“客”點明詩人正千里游宦。濃濃郁郁的高大柳樹,一排排沿著長長的路途綿延不盡,它們隨風搖曳,發出絲絲柔和的低吟,仿佛正含情脈脈、依依不舍地送別這離家遠行的游子。
“暗驚時序變鳴禽”,第二句,緊扣首句末尾的一個“吟”字,由風中的樹吟寫到樹中的鳥鳴。詩人繁忙的公務和長途勞累使他幾乎忘卻了時序的變化更替,此時他目睹路旁輕搖的綠柳,耳聞翠柳柔和的低唱,心里頓時輕松閑靜了許多,但正當詩人心靈舒展之際,突然,那茂密柳枝中傳出的幾聲鳥鳴舔破了樹的吟唱,直鉆入心底。詩人愣住了,他發現鳥兒已不同于以前的鳴叫,它比以前啼鳴得更加婉轉、更加動聽,他驚訝為什么一直未聽見這鳥兒的啼叫。這里“暗驚”兩字,真切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由忙碌的人世進入純凈的自然時那種驚訝的心理,這其中既有喜悅之情,也有驚懼之意,他驚懼在繁忙的公務纏繞下自己感覺的麻木和遲頓。“暗驚”一句,出自謝靈運 《登池上樓》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但卻點化得自然貼切,沒有絲毫痕跡,可見詩人寫作技巧的熟練。
“清風破暑連三日,好雨依時抵萬金”兩句,詩人通過對“風”和“雨”的描寫突出了旅途氣候的宜人。涼爽的清風連吹三日,吹散了逼人的暑熱,落雨依時,紛紛降落,價值萬金,給整個大地帶來了一片清新。詩人置身這涼爽的天氣,沐浴著清風好雨,內心無比的自由舒暢,他情不自禁地向遠方望去,“遠嶺抱枝圍野色”,只見遠處山嶺懷抱著蒼翠的樹枝,呈現出一幅野趣橫生的畫面。這里,一個“抱”字,用得極為巧妙,它十分生動地形象描繪出了山嶺與樹枝那親密和諧的神態,也由此而流露出詩人自身心靈的閑靜和諧,表現出他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親密無間的境界。遠處的山嶺樹枝是那樣的和諧親切,對于詩人身邊的景色,于是,詩人把目光從遠嶺拉回身旁,由遠及近。“行云隨馬弄輕陰”,只見天空中飄浮的云彩靜悄悄地投影下片片清陰,這行云是如此的玩皮可愛,她跟隨著馬兒不停地與人嬉戲,游玩。這里的一個“弄”字,出自張先《天仙子》中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作者用于此,給本無生命的行云賦予了無限活力,在作者的筆下,行云宛如一位天真玩皮的姑娘在耍弄著輕陰。“隨馬” 兩字,感受細膩真切,它緊承“抱”字,又描繪出了“行云”與自己的親切和諧、相依相伴。
“搖鞭喜入肥城界”,詩人信馬揮鞭,體味著人與自然這神奇的和諧,內心涌起一種難以言傳的喜悅,不知不覺已來到了山東肥城。這里,一個“喜”字,把高柳的低吟、鳴禽的啁啾、清風好雨的宜人、遠嶺抱枝的和諧、以及行云隨馬的親切,都濃縮、融化、積淀為了作者內心的喜悅,從而也使前面的一切景物更深一層。
最后一句,“桑柘陰濃麥浪深”,作者又在前面自然景色的基礎上,展示出一幅田園風光。桑林茂密,樹陰濃濃,遼闊的麥田麥浪滾滾,這真是一幅迷人的農家樂。
此詩形象地刻畫出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態,結末描繪了一幅桑濃麥深的豐收的圖畫;全詩層次鮮明,頗有意境;巧妙化用他人詩句,自然流暢。
《》創作背景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春,詩人任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從詩中“清風破暑”語來看,寫于本年夏季,詩人路過肥城附近的沙溝店,暑熱的天氣遇上了清風好雨,面對沿途美景和豐收景象,便寫下了這首詩。
《過沙溝店》閱讀及答案
過沙溝店
王惲
高柳長涂送客吟,暗驚時序變鳴禽。
清風破暑連三日,好雨依時抵萬金。
遠嶺抱枝圍野色,行云隨馬弄輕陰。
搖鞭喜人肥城界,桑柘陰濃麥浪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過沙溝店》寫詩人拜訪游覽沙溝店時的所見所聞,“過”是“拜訪”的意思。
B.詩人信馬搖鞭,欣賞高柳長途,聽聞鳥兒在柳枝間鳴叫,體會到季節的轉換。
C.從“清風破暑”和“麥浪深”可以推知,詩人所寫之景正是夏末秋初的時節。
D.頷聯化用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一詩句,表達了詩人對雨的喜愛。
E.桑柘即桑木與柘木,代指農桑之事。作者寫的是旅途所見,關心的是民間疾苦。
15.本詩“遠嶺抱枝圍野色,行云隨馬弄輕陰”一聯頗為精妙,請加以賞析。
答案及解析:
王惲,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剛直不阿,清貧守職,好學善文。成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鐵木真三代的諫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