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質(zhì)上人有時打坐,靜如枯木;有時出游,飄若浮云,心無所系,隨性而行,超世脫俗。其他僧人云游,還帶著盛水的瓶子和吃飯的缽,而他出門連這兩件東西都不帶,一身之外無所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遇到人也不會去聊人世間的瑣事,仿佛他是一個置身于世間之外的人一樣。
注釋
①質(zhì):和尚的稱號。
②上人:對高僧的敬稱。
③枿(niè)坐:枯坐。枿,樹木砍去后留下的樹樁子。
④瓶缽:僧人出行所帶的食具。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賞析
因為是送給僧人的詩,所以詩開頭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塵?!边@是寫質(zhì)上人的形象。詩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畫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進一步寫質(zhì)上人的形象。瓶缽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飯不可少的器具??墒琴|(zhì)上人連應(yīng)該隨身攜帶的一瓶一缽都沒有。這就更突出了質(zhì)上人超出塵世的性格,成了飄飄然來去無牽掛的大閑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這是從質(zhì)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畫他的形象。他不說一句有關(guān)人世間的話,這才寫出精神上大解脫的悟道者形象。人們口上說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說人間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這些事,因為他把人間的名利富貴看做是虛幻、短暫、無意義的。“所謂“世緣終淺道緣深”(蘇東坡語),在這位質(zhì)上人身上表現(xiàn)得非常徹底,他完全游離于塵世之外。
他雖曾贊羨“萬般不及僧無事,共水將山過一生”(《題道林寺》)的生活,但無論怎樣也不能像質(zhì)上人那樣口不說一句人間事。所以“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既有對質(zhì)上人的稱賞和羨慕,也有詩人自己復(fù)雜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義雖然淺近,而詩人的感慨頗深。
杜荀鶴的詩在語言上通俗淺近,明白流暢,所以他把嚴于格律的近體詩通俗化了。正因為這樣,他的許多詩句包括《贈質(zhì)上人》在內(nèi)都在長期流傳中成了人們口頭的熟語。
參考資料: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1361頁創(chuàng)作背景
杜荀鶴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戰(zhàn)亂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為一個有良心、有正義感的詩人,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不可能緘口不語。詩人對質(zhì)上人的最無牽掛和最清閑表示了由衷的贊頌,而于贊語之中卻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所以詩人就此寫下《贈質(zhì)上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參考資料: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1361頁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fù)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