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注釋
①雷峰:指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塔。一名黃妃塔,又稱西關磚塔。
②疏鐘:亦作“踈鐘”,稀疏的鐘聲。清陳廷敬《送少師衛公致政還曲沃》詩:“夢繞細旃聞夜雨,春回長樂遠踈鐘。”
翻譯
白云悠悠,雷峰塔高聳云間;
幾樹寒梅,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紅艷。
心如止水的詩僧垂垂入定,相伴著他的是朗朗疏鐘。清潭中倒映著佛宮的清影,那清亮的鐘聲仿佛詩人的冰心,與白云、寶塔、寒梅、白雪、虛庵、澄潭,融為一體,予人以清澄虛遠的妙境。
《住西湖白云禪院作此》作品鑒賞
在詩人筆下,白云禪院上有寺塔高聳,旁有梅花怒放,前有潭影澄碧,景色宜人,環境清幽,確是參禪證道的好所在。首二句描寫西湖白云禪院的佳景:白云悠悠,雷峰塔高聳云間,此為遠景;幾樹寒梅,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紅艷,此為近觀。一遠一近,一高一低,將禪院的清曠幽寂點染得如詩如畫。這就使人想到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讀者不期然就會調動積累,為此畫面添加畫外音,盡管還有秋景和春景的不同。“擁”字寫得傳神,見出云層的重疊,雷峰塔的幽遠和莊嚴,較之“聳”、“矗”之類,更帶主觀色彩,是經過推敲所得。此外,這句中突出“幾樹”,而不寫“數枝”或“一枝”,并非要在“早”字上做文章,而是渲染一種氣氛,令人想起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二句,而與姜夔的詠梅名句“千樹壓、西湖寒碧”區別了開來。
尾二句寫齋定生活。心如止水的詩僧垂垂入定,相伴著他的是朗朗疏鐘。清潭中倒映著佛宮的清影,那清亮的鐘聲仿佛詩人的冰心,與白云、寶塔、寒梅、白雪、虛庵、澄潭,融為一體,予人以清澄虛遠的妙境。句中巧用三潭印月和南屏晚鐘,創造了一個十分清遠的境界。鐘聲悠揚、渺遠,落在清澈、深沉的潭中,是漾出佛國的回聲,還是納于淵默的境內。潭是空潭,鐘是疏鐘,潭中而印鐘影,虛靜中無疑深有法理,與那位齋罷漸入禪定的主人公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真是景與情遭,妙語天成。一個“落”字,寫得亦真亦幻,亦虛亦實,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呈現出一種詩意的邏輯和哲理,確是精思后的心智之果。曼殊善畫,這首詩在深厚的內蘊中所體現的詩情畫意,正可見出其才華之一斑。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