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
他說,師傅到山中采藥去了。
他還說,就在這座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⑶言:回答,說。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霧。處:行蹤,所在。
《尋隱者不遇》賞析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詩以五律見長,注重字句錘練,刻意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云深不知處。”賈島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明明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賈島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提起他,我們自然會想到他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為了是用“推門”好,還是“敲門”好,他費盡心機。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賈島煉字上的工夫,其實,煉字并不能概括他詩歌創作的特點。《尋隱者不遇》信筆所之,脫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話,字字平淡無奇,似乎并沒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來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這“明白如話”,“平淡無奇”,形成了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辭,妙在其中。
明白如話的詩,又怎么會是含糊其辭呢?它的妙處又在何處呢?除詩題外,全詩只有區區20字,卻涉及到三個人物:尋者、童子、隱者。從詩題可以看出,詩中的主角應該是隱者,因為他是“尋”的對象,是詩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詩中的前兩句,寫詩人與童子的一問一答;后兩句寓問于答中,四句詩對隱者沒有一絲一毫的明確交待:其身份、氣質、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隱在詩句的背后。這不是含糊其辭嗎!
然而,正是這“含糊其辭”,給讀者留出了發揮想象的空間。只要細心地品味詩句,你不難發現隱者若即若離,時隱時現,活躍在詩句營造的畫境深處。深入一想,詩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藥,哪一樣不與隱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呢?他身居云山,遠離塵世,與青松做伴,與童子相依,采藥為生,濟世活人,其超凡的隱者身份,高古脫俗的氣質,閑適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辭的詩句之中,在隱隱約約的畫境深處,飄然顯現。可見,寫人不見人,卻又在字里行間飄忽閃現,正是“含糊其辭”的妙處。
詩人寫人物含糊其辭,表達自我感情時也頗為“含糊其辭”。按照常人的心理,尋人不遇,多多少少都會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瀾: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動、或悵惘。而詩人面對“尋”而“不遇”,詩句中沒有一句明確表示情感話語,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與已無關。古人云“詩言志”。志者,心聲也。沒有詩人的感情能成為一首詩嗎?當然,詩人不是沒有感情,只是表達得“含糊”而已。
其實,詩人的內心并非古井止水,波瀾不驚。“松下問童子”,一個問字,就透露出詩人飽含仰慕之情,滿懷希望而來。而童子的“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滿懷的希望一下子墜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從沸點降至冰點。繼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絲希望:隱者沒有遠去,或許還有見面的可能。可是“云深不知處”又讓人迷茫:云海漫漫,深遠飄渺,隱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問一答,幾起幾伏,曲折盡情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波瀾。最后,借助“云深不知處”的畫面,任讀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從迷蒙的畫面中,去體會詩人心中那一絲尋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這豈不是含糊之極,又清楚之至嗎?
言簡方可意長,含糊才有余韻。所謂“含糊其辭”只是一種“含蓄”的表述手法。《尋隱者不遇》中,詩人用明白如話的詩句,表達“含糊其辭”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詣的追求,這或許正是這首詩成為千古傳誦的一條重要的原因吧。
《尋隱者不遇》講解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于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于服藥能養生,更在于為采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于是,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后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云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云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云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