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注釋:
⑴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里指的是剛開始。
⑶晴:一作“橫”。排云:推開白云。排:推開,有沖破的意思。
⑷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參考資料:
1.梁守中.劉禹錫詩選譯:巴蜀書社,1991:22-23
2. 葛杰.絕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3-64
3.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7-18
《秋詞·其一》賞析一
這首詩寫于劉禹錫貶官朗州后,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詩。
提起描寫秋天的詩,大家會很自然地記起宋玉在《九辯》中寫的“悲哉,秋之為氣也”的這一悲秋名句。正是由于他這一悲秋名句,悲秋就成了后世文人作品中的傳統題材。
秋天是氣候由熱轉寒、草木凋零的季節,古代文人感物興懷,逢秋而悲寂寞,感嘆身世,情于詩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詩人對秋天卻另有一番與眾不同的感受。他這首詩不是悲秋,而是頌秋。
詩一開始,就一反悲秋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詩人自己的獨特看法:“秋日勝春朝”。他認為秋天要勝過明媚的春天。為了說明這個命題,他用鮮明、爽朗的色彩,描繪出了一幅壯麗、開闊的秋日圖景: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里詩人將天高氣爽、白鶴凌云的景色與自己充滿詩意的情懷熔鑄在一起,表現出一種豪邁之情。
這兩句詩意境開闊,情調昂揚,表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不但不悲觀失望,相反,他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理想,繼續戰斗。白鶴凌云這一形象,其實也就是他自身的寫照。讀這兩句詩,可想象得到詩人的風姿。
這是一首七絕小詩。七絕是最精粹的詩體之一,它需要用最簡約的手法來表現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正是這樣。秋色宜人,可以寫的景物很多,詩人卻只抓住白鶴凌云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與自己詩情之曠遠作為一實一虛的情景來描寫,這樣,無論是物是人,都沒有半點悲秋氣氛。
這種寫法,既是以偏概全,也是以少勝多,筆墨簡煉,而藝術效果極佳。
《秋詞·其一》賞析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斗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么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么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秋詞·其一》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