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夏蠶快要老去,麥子已經半黃,山前山后大雨如注濺濺作響。農夫停止耕作農女無法采桑,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
注釋:
⑴靈感觀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時錢鏐所建,初名天竺看經院。宋仁宗時,因禱雨有應,賜名“靈感觀音院”,祀觀音菩薩。
⑵山前山后水浪浪:杭州所屬各地,山澤各半,連下多日雨便成水災。一作“前山后山雨浪浪”。浪浪,形容雨聲之響。
⑶輟(chuò)耒(lěi):謂停止農作。輟,止。耒,原指原始的翻土農具,形如木叉,此泛指農具。廢筐:謂停止采桑。筐,指采桑的籃子。
⑷白衣仙人:即觀音。這里暗指官吏。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賞析
就詩題看,這是一首紀游詩,但與一般紀游詩不同,它不是山水名勝的贊頌與刻畫,而是一首反映現實、關心人民疾苦借題發揮的政治諷刺詩。
蠶欲老,寫蠶到了快要吐絲的時候,需要勤飼桑葉,以保證蠶的健康發育。麥半黃,寫麥已到了快要成熟的時候,需要及時鋤土,以利麥的吸收營養,來促進它的結實。以上兩項農家的工作,都是需要晴天才能做好的。而當時的天氣卻是接連下雨,以至山前山后全被雨水籠蓋著(這是詩題字面的實際描寫)。在這種情況下,農夫不能把耒鋤土,農家婦女也不能攜筐去采桑葉飼蠶了。關于“廢筐”,《詩經·豳風·七月》有“女執懿筐,爰求柔桑”之句,這里是反用。而且帶有雨水的桑葉,蠶吃了容易生病,所以不宜采用。這一句通過勞動工具的“輟”或者“廢”反映出男子不能下田鋤地,婦女不能采桑。而且,帶雨水的桑葉蠶兒吃了還容易生病。在望的豐收轉眼化為烏有,農民們的焦急與痛苦可想而知。在雨水成災的嚴重時刻,不論是誰都應關心人民疾苦,被百姓奉為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更應當挺身而出,解除苦難。然而,這位菩薩卻無動于衷,仍端坐廟堂之上享受著善男信女的禮拜。在當時,指斥被人們普遍崇奉的觀音菩薩,這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某種唯物觀點。重要的是,詩人在這里借題發揮,另有所指。蘇軾是因反對新法要求外放來到杭州的。出京兩年時間,他游歷了很多地方,對新法執行中的某些弊端有更多的了解。在新法的條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規定賦稅只要錢而不收米。所以,有些地方官對農業生產更加漠不關心。表面看“白衣仙人在高堂”,是寫觀音大士,實際卻在諷刺高高在上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僚集團。
這首詩語言通俗流暢,音韻和諧,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開頭兩個三字句突破了七言四句的固定格式,并且用“蠶”與“麥”這兩個不同的形象,點明男耕女織這兩大生產支柱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為最后的嘲諷預作鋪墊。以下諸旬,也都活脫通透,輕快簡潔,一氣如注。其次是含蓄婉折,言外寄意。如對理解“白衣仙人”一句的譏刺,就需要對當時天災人禍兩方面均有深刻把握,才能體味其愛憎的強烈。一般而言,宋代對輿論的控制比唐代要嚴,后來蘇軾就因寫詩而有“烏臺詩案”之冤屈。所以,直接針砭時政之作,在宋詩中并不多見。這首帶有批判鋒芒的諷刺短章,也就難能可貴了。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閱讀及答案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①
(宋)蘇軾
蠶欲老,麥半黃。
山前山后水浪浪②!
農夫輟耒女廢筐,
白衣仙人③在高堂!
【注】①靈感觀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錢俶所建,宋仁宗時,因禱雨有應,賜名“靈感觀音院”,祀觀音菩薩。②浪浪:形容雨聲之響。③白衣仙人:指觀音菩薩。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本詩開篇從蠶和麥這兩種農村典型的意象入手,簡單的六個字勾勒出蠶快要吐絲了,需要勤飼桑葉;麥子也快要成熟了,需要及時地鋤土的景象。
B.第二句卻筆鋒一轉寫到了山前山后都被雨水籠蓋著,也巧妙地扣住了題目。
C.第三句緊承上句,因為雨水所以農夫和婦女都“輟耒”“廢筐”,同時分別照應了“蠶欲老,麥欲黃”。
D.整首詩語言通俗易懂,音調和諧有韻律,情感直接明白,很有民歌的風味。
15.詩的最后一句有何含義?請簡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