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宋代:蘇軾
天人幾何同一漚,謫仙非謫乃其游,麾斥八極隘九州。
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
開元有道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
西望太白橫峨岷,眼高四海空無人。
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臺坐忘真。
生年不知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瞋。
作詩一笑君應聞。
[ 寫人 ]
譯文與注釋
譯文:
古來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沒,人間的李白并非神仙謫降,而是神仙偶爾游歷來到凡間。他遨游天地,放縱八極,那小小的九州大地在他看來過于褊狹。
他和杜甫化作天外飛鳥,互相酬唱結成的友誼傳為佳話。不知要幾千年才出現一個李白、一個杜甫。
以為開元皇帝是有道明君,才來此稍事勾留;想籠絡他多留些時日尚且不可,他難道還肯去乞求什么嗎?
向西望去,太白山絕斷了峨眉山,而他眼高絕頂,雄視四海。
視天下無人,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交好。
并說:“我平生不認識高將軍,他為我脫靴,手污了我的腳,對我懷恨在心。”
作詩已罷,付之一笑,你應該是聽到的吧。
注釋:
①丹元子:道士姚丹元。真:畫像。天人:詩里借指古代才俊之士。漚:浸,泡。謫仙:指李白。麾斥:即揮斥,放縱,奔放。八極,最邊遠之處。隘九州,以九州為隘。隘,狹小。
②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借指玄宗。少:稍。縻:籠絡,羈留。矧:況且。
③太白:太白山,在陜西郿縣東南。岷山,在四川松潘縣北。峨眉:在眉山縣南。岷山一支脈與峨眉山相連,故連稱峨岷或岷峨。
④嗔:怒。一作“瞋”。“瞋”、“嗔”原本可通用,皆為發怒的意思。但“瞋”又可作“瞠目”講,兼有瞪目之態和憤怒之情,則更可取。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賞析
這是蘇軾題在李白畫像上的一首詩。這類詩,舊稱“像贊”,多應像主或其后人之請,說些頌揚的話。蘇軾晚于李白三百多年,在丹元子所出示的李白像上主動題詩,這不是一般的“像贊”,而是詩人在抒發對這位偉大前輩的深刻而獨特的理解。前人說蘇軾詩“用事博”,這首詩運用典故和比喻,在十四句詩中就把十分復雜的“并莊、屈為心,合儒、仙、俠為氣”的李白精神面貌表達得明朗而豐滿。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開頭兩句異峰突起,寫出了李白的高尚形象。“天人”是用邯鄲淳贊揚曹植的話(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裴注引《魏略》),整句是說古來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沒。這里用“天人幾何同一漚”來反襯李白的聲名永垂。下句從“謫仙”翻出新意,顯出李白的卓立不凡。
《新唐書·李白傳》載,賀知章讀了李白的文章,對他贊嘆說:“子,謫仙人也!”后人因稱李白為謫仙。但蘇軾對此猶不滿意,謫降人間,終是凡人,所以翻案說“謫仙非謫乃其游”:人間的李白并非神仙謫降,而是神仙出游。這個美妙的想象和贊譽,比賀知章的“謫仙人”高出一頭,李白既不是謫仙,更不是天人,而是遠遠地超乎兩者之上的到處遨游的神仙,因此第三句說“麾斥八極隘九州”。“揮斥八極”,語出《莊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這是說李白遨游天地,放縱八極,那個八極之內的小小的九州在他眼里就顯得十分狹窄了。
“化為”兩句,用韓愈《雙鳥詩》意,又生發出一個奇特的想象。蘇軾借此把同時的李白和杜甫喻為天外飛來的雙鳥,把他們不朽的詩歌喻為“一鳴一止三千秋”意思是,不知要幾千年才出現一個李白、一個杜甫。
李白并不是遨游八極的神仙、天外飛來的神鳥。“麾斥八極隘九州”,只是從空間上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闊大;“一鳴一止三千秋”,也只是從時間上比喻李白詩才的難遇。這些比喻想象,虛而又玄,但恢廓宏遠,其“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埃之外”,正是從宏觀上為李白立照傳神。如此運筆,也是在為下文作鋪墊。
“開元”兩句是說:遨游的神仙,天外的神鳥,只因見到人間有個開元盛世,才來此稍事勾留;想籠絡他多留些時日尚且不可,他難道還肯去乞求什么嗎?這么一轉,總收以上恢宏的幻境;而李白來到人間,也是王朝的瑞氣,國家之大幸,不可以世俗之眼來看待他。全詩十四句,前七句用幻境寫李白的精神境界,到此收住。
后七句則著重寫李白的蔑視權貴,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十四句句句用韻,韻隨意轉,七句換韻,音節頗有特色,這在古體詩中是少見的章法。因此,它曾被人錯誤地從換韻處割裂為兩首詩。
后段以“西望”兩句領起,是承前而來。兩句本指秦、蜀之間,只有鳥道可通,人難逾越。蘇軾化此兩句為“西望太白橫峨岷”,又引出下句“眼高四海空無人”,是說李白眼高絕頂,雄視四海。
“大兒”句是說李白視天下無人,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兩人交好。句中的“大兒”、“小兒”,本是東漢末年禰衡的話。這里借來安在李白名下,顯得口氣很大。這四句連寫李白的高視無人,因前七句已鋪墊豐厚,所以平平道來,自然熨貼。但它又是在為下文蓄勢,警策、高峰都在下兩句。
勢足氣壯,奇峰崛起:“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曾先后被加封為右監門衛將軍和驃騎大將軍,稱高力士為“將軍”,以顯其權勢之盛。相傳李白在宮中陪玄宗飲酒,醉后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從此懷恨,于是中傷李白。這兩句承前而起,托李白的口氣說話。這時的李白已不止是一般地輕視高將軍,而是聲色俱厲、痛加呵斥了。這充分表現了李白對權貴的蔑視,也表現了蘇軾對權貴的蔑視。人稱李白為“謫仙”,稱蘇軾為“坡仙”,論氣質,論詩,蘇軾都最接近李白,蘇軾也自認為最理解李白。所以最后一句,是詩人向死去三百年的李白通話。
這首詩中贊頌了李白不同凡響的器質、與杜甫的深摯友誼和名垂千古的藝術成就;贊頌了李白不受名利羈絆和傲岸清介、不可一世的精神面貌。更稱揚他能慧眼識拔英雄于危難之中,以及視權貴如糞土的高尚品格。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