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譯文三: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
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
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內有一知己朋友,
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
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
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譯文四:
在三秦護衛著的長安城,遙望五津的風塵煙霧。
跟您離別的心情是一樣的,因為我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內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像近鄰一樣。
不要在分別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樣,一起哭得淚水沾濕了手巾。
注釋:
1、這首詩是詩人二十一歲游蜀之前供職長安時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詳。少府:唐人對縣尉的尊稱。蜀川:猶言蜀地。又作“蜀州”?!缎绿茣さ乩碇尽份d: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為公元六八六年,其時王勃已去世十年,故當以“蜀川”為是。
2、城闕:唐代的都城長安。闕,宮門前的望樓。輔三秦:以三秦為輔。長安位于三秦的中樞,故云。輔:護衛。三秦:今陜西省一帶,古時為秦國。項羽滅秦后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分封秦降將章邯等三人為王,故稱“三秦”。這里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
3、風煙:風塵煙嵐,指極目遠望時所見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長江自灌縣以下至鍵為一段的五個著名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游:因仕宦而漂泊。
5、比鄰:近鄰。古時五家相連為比。
6、“無為”兩句:不要因為分別就像小兒女一樣傷感流淚。
7、杜少府:名不詳,唐人稱縣尉為少府。
8、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蜀川”,一本作“蜀州”。
9、城闕:指長安。
10、三秦:項羽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合稱三秦。此泛指陜西一帶。
11、五津:蜀中長江自湔堰至犍為一段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12、宦游:遠游四方以求仕宦。
13、無為:不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賞析
這是送別之作,是唐詩中很有代表性的壯別詩,頗能體現初盛唐時期人們志存高遠的精神風貌。詩中有深情的勸慰,卻不因遠別而悲傷,表現了詩人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首聯點明送別地點和友人赴任之處,場景開闊,氣勢雄偉,是典型的唐詩風味。“風煙”與“望”字之中,已露惜別之意、關切之情。次聯進一步寫送別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樣的。頸聯宕開一筆,申述對離別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詩最精警之處。尾聯相互勸慰勉勵。
建安詩人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云:“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憂思成疾芃,無乃兒女仁?!睂@首詩的構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啟發。但王勃的詩句更精煉、更概括、更蘊藉?!短圃娨狻吩疲骸拔堪财淝椋_廣其意,可作正小雅?!睔v代文人賦詩送別,有惜別和壯別兩類,而大抵以惜別為多。即使是心高氣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當送別,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詩及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乃壯別詩之代表作。《批點唐音》云:讀此詩“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br/>高宗總章二年(669),王勃因“戲為《檄英天雞》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此后,他所寫的大量送別詩,如《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別人四首》、《別薛華》、《重別薛華》等,就再難聽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樣爽快的聲音了。如《別薛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
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芭c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那意緒怎么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