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八歲小姑娘喜歡偷偷地照鏡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畫成長眉了。
十歲到野外踏青,想象著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歲開始學(xué)彈箏,套在手指上的銀甲一直沒脫下來。
十四歲時,要避免見到男性,連最親的人也不能見,這時她可能在猜想何時出嫁吧。
十五歲時,她背對著秋千,在春風(fēng)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注釋
⑴偷:指羞澀,怕人看見。
⑵長眉:古以纖長之眉為美,《古今注》:“魏宮人好畫長眉。”
⑶踏青:《月令粹編》引《秦中歲時記》:“上巳賜宴曲江,都人士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
⑷芙蓉:荷花。《離騷》:“集芙蓉以為裳。”裙衩:下端開口的衣裙。
⑸箏(zhēng):樂器,十三弦。
⑹銀甲:銀制假指甲,彈箏用具。
⑺六親:本指最親密的親屬,這里指男性親屬。
⑻懸知:猜想。
⑼泣春風(fēng):在春風(fēng)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⑽背面:背著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興地打秋千。
⑾招邀:邀請。
⑿裛(yì):沾濕。
⒀風(fēng)蝶:風(fēng)中之蝶。嬌饒:柔美嫵媚。
⒁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煩悶無聊。
參考資料:
1、李商隱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隱詩選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tuán),2006:72-732、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一):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9
3、李商隱 著 黃世中 選注.李商隱詩選:中華書局,2006:1-2
賞析
這首詩以少女懷春之幽怨苦悶,喻少年才士渴求仕進(jìn)遇合之心情。這位少女八歲猶存愛美之心。古以長眉為美,所謂“青黛點眉眉細(xì)長”,猶為唐人入時裝扮。十歲時就有了高潔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縫綴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離騷》語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即是說,裁剪荷葉制成綠色的上衣,縫綴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沒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內(nèi)心情感確實芬芳。十二歲學(xué)藝刻苦,學(xué)彈秦箏,所用的銀爪從不曾取下。十四歲懷春羞澀,藏于深閣,回避關(guān)系最親的男性戚屬,“懸知”,表現(xiàn)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擔(dān)憂的待嫁心理。十五歲無處說相思,古時女子十五歲許嫁,詩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憂傷煩悶,又無處說相思,更無心為秋千之戲,這還不夠,作者善作情語,讓少女獨(dú)自對面春風(fēng)而泣,何等情思。
從此詩的描述看,這位詩中的姑娘也許是詩人初戀對象,因為只有青梅竹馬的異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離的觀察,才寫得出如此動人心弦的詩。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風(fēng)”,也是詩人在嘆息。“十五泣春風(fēng)”正是寫出了詩人與姑娘的這段戀愛,沒有結(jié)果,從此要勞燕分飛,天各一方了。
有專家研究此詩是自喻少負(fù)才華、渴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而又憂慮前途,證據(jù)是詩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稱:“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論》、《圣論》,以古文出諸公間。”近人韋然超認(rèn)為,這是詩人在十六歲時因初戀對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們這段婚姻,而寫下的這首詩,不能明題,故稱“無題”。而且在其后的眾多“無題”詩中有相當(dāng)數(shù)量還是在寫他的這段無果初戀。可見這位姑娘在詩人心中的地位,盡管此后詩人結(jié)婚生子,與夫人感情深篤,但這段初戀卻深深地埋藏心底,時時以“無題”作詩念之。
參考資料:
1、李商隱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隱詩選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tuán),2006:72-732、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一):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9
3、李商隱 著 黃世中 選注.李商隱詩選:中華書局,2006:1-2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xué)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fēng)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fēng)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dú)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