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溪水無情卻似對我脈脈有情,進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登山嶺頭就是我倆分手之處,潺湲流淌與我惜別一夜有聲。
注釋
⑴分水嶺:一般指兩個流域分界的山。這里是指今陜西省略陽縣東南的嶓冢山,它是漢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嶺。
⑵嶺頭:山頭。分頭:分別;分手。《文苑英華》作“分流”。
⑶潺湲(chán yuán):河水緩緩流動的樣子。這里是指溪水流動的聲音。
參考資料:
1、梁驍.唐宋詩初讀.北京:北京語言大學(xué)出版社,2000:1292、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698
鑒賞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詩意美的一種藝術(shù)手段。溫庭筠這首短詩,很能說明這一點。
詩中所寫的分水嶺,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jīng)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題稱“過分水嶺”,實際上寫的是在過分水嶺的行程中與溪水的一段因緣,以及由此引起的詩意感受。
首句就從溪水寫起。溪水是沒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這條溪水,卻又似乎有情。在這里,“無情”是用來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坝星椤倍郑且黄勰?,下面三句都是圍繞著它來具體描寫的?!八啤弊钟玫们〉胶锰帲低赋鲞@只是詩人時或浮現(xiàn)的一種主觀感覺。換成“卻”字,便覺過于強調(diào)、坐實,可是能夠肯定并強調(diào)溪水的有情,賦予溪水一種動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蓋主次,使“無情”與“有情”平分秋色。只有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fēng)格相統(tǒng)一。這一句在點出“有情”的同時,也就設(shè)置了懸念,具有引導(dǎo)讀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次句敘事,暗點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因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達嶺頭。山路蜿蜒曲折,緣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這溪水一直在自己側(cè)畔同行。其實,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總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雖不斷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聲卻一路伴隨。因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變得特別親切,仿佛是有意不離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動身姿和清脆聲韻來慰藉旅人的寂寞?!暗猛小钡摹暗谩弊?,充分顯示了詩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從“得”字中見出。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痹凇叭肷饺铡?,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dāng)?shù)巧蠋X頭,就要和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而是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頭,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仍是潺湲作響,徹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話別。這“潺湲一夜聲”五字,暗補“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dāng)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地感覺這溪水的“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旅人與溪水的“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因惜別而如此體會溪聲。聯(lián)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寫到這里,溪水的“有情”已經(jīng)臻于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溫庭筠對羈旅行役生活深有體驗,對朋友間的情誼分外珍重,他才能發(fā)現(xiàn)溪水這樣的伴侶,并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詩意美觸發(fā)了詩人的感情,不如說是詩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117-1118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溫庭筠由秦(陜西)入蜀(四川)途中經(jīng)漢中府略陽縣(今屬陜西)東南八十里的分水嶺時所作,時間為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秋冬之際。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117-11182、劉學(xué)鍇 注評.溫庭筠詩詞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33-134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