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碧綠的湖水與天空的云連接在一起,一片翠藍拂試著天空。西湖的風光十分好看,卻要我這個老頭子住在這里。湖堤上的垂楊樹影遮斷了東西兩岸。君王的恩情太深重了,照顧我這個老頭子暫且在這里種芙蓉。
在這個周回十多里的西湖里,還有閩王留下的水晶宮,我常去那里觀賞,有時騎馬去,兒童看見都笑我。在西湖游玩的時候,頂頭風會給我增加不少的麻煩,但我卻真情實意的感謝頂頭風。船兒停住不走了,我們就在浪花中痛飲一醉吧。
注釋:
⑴著衰翁:住老頭子。衰翁是作者的自稱。
⑵“君恩”兩句:陳與義《虞美人》:“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芙蓉:荷花的別名。叫且:且叫,因協平仄而倒置。
⑶打頭風:逆風。
注釋:
1. 傅德岷 盧晉.《唐宋詞鑒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45頁
2. 辛棄疾.辛棄疾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11月1日 :第263頁
《小重山·三山與客泛西湖》賞析
作者在福建提刑任上,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用世建功志向,而是時時受到他人的掣肘,于是在感到悲哀的同時,不免于頹唐,并因此而放逸于山水。本詞即景抒情,寫得語淺意深,是含蓄表現這一心情的好作品。
上片主要寫三山即福州西湖的優美景象,但也透出作者自己的頹放與悲哀。首句以連云的湖水,拂天的翠柳,極寫西湖的遼闊、飽滿、綠意醉人。接二句寫自己,寫自己既得以住在風月最佳處,又與這最美的風月景象不相稱。“衰翁”一詞,可見其頹唐放逸的心情。“垂楊”一韻,接首句“翠拂空”而來,寫自己領受了“厚重”的君恩,在西湖無柳處補種芙蓉的情態。此句寫得外示歡喜———因為君王恩重嘛,內藏悲怨———君恩若果然厚重,何必要他這個一心渴望建功殺敵的英雄,以在西湖上種芙蓉為事業!
下片賦寫自己游湖的快樂,在快樂中也透出頹放之意。首句承上文描寫西湖之美的語句,再寫西湖之美,但并不重復,因為此處是以“水晶宮”的想像,賦予西湖以神仙幻境般的神奇之美。“有時”兩句,暗用晉代山簡醉后倒載而為兒童所笑的典故,寫自己在此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騎馬歸去時,不免為兒童輩所笑的情景,用以形容自己像山簡一樣的頹放。結韻為加一倍法抒情寫懷,他說自己既然遭遇到迎面而來的逆風,那么就不再往前行船,索性酣醉于這被風激起的浪花中。以“打頭風”象征阻礙他的政治力量,以“醉浪花”比喻自己的索性頹放,但也含有不為風浪所嚇倒的風骨。
全詞用事渾化無跡,意境如同全為白描繪成,口語造就。因此神跡雙清,余味雋永。
注釋:
1. 李肇翔 .辛棄疾詞 :萬卷出版社,2009年:第795頁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