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月光皎潔明亮,烏鴉的叫聲不停。更漏已經要沒有了,屋外搖動轤轆在井里汲水的聲音傳進房間。這聲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憂愁,一雙美麗明亮的眼睛流下淚水,她一夜來眼淚一直流個不停,連枕中的紅綿濕透了。
兩人手拉著手來到庭院,任霜風吹著她的頭發(fā)。離別的雙方難舍難分,告別的話兒聽得讓人落淚斷腸。樓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橫在夜空。天色漸明,遠處傳來雞叫,仿佛催人分別。
注釋:
①月皎:月色潔白光明。《詩經·陳·月出》:“月出皎兮。”更漏:即刻漏,古代記時器。轆轤:井上汲水轤轆轉動的聲音。眸:眼珠。炯炯:明亮貌。
②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闌干:橫斜貌。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顆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賞析
這首詞巧妙點化前人佳句,竟創(chuàng)出一種別樣的意味。起首三句由離人枕上所離,寫曙色欲破之景,妙從聽覺得之月皎為烏棲不定之原因,一個“驚”字,動態(tài)畢現(xiàn),著重仍烏啼,不月色。此句亦為下文“喚起兩眸”張本。總此三句:烏啼、殘漏、轆轤,皆驚夢之聲。下兩句實寫枕上別情。“喚起”一句將凄婉之情懷,驚怯之意態(tài)曲曲繪出。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寫離別之細膩熨貼。此句實寫乍聞聲而驚醒。乍醒之眼反曰“清炯炯”原因何呢?若夜來甜睡早被驚覺,則惺忪乃是意態(tài)之當然;今既寫離人,此處妙言近旨遠,明寫的是黎明枕上,而實已包孕一夜之凄迷情況。只一句,個中人之別恨已呼之欲出。“淚花”一句另起一層,與“喚起”非一事。紅綿為裝枕之物,若疏疏熱淚當不至濕及枕內之紅綿,更不至于冷。今既曰“紅綿冷”,則畫別場面之凄切,可想而知。故“喚起”一句為乍醒,“淚花”一句為將起。兩句中又包孕無數(shù)之別情內。離人至此,雖欲戀此枕衾,卻又不得不起而就道。“執(zhí)手”三句為過片,寫室外送行,“樓上”兩句由庭除而途路,寫行人遠離之后的境況。
上片委婉紆徐,下片飄忽駿快,寫“將別”時留戀,“別”時匆促,運筆與意。末二句上寫空閨,下寫野景,一筆而兩面俱徹,閨中人天涯之思脈相諧,情詞相稱。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