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登臨送目
宋代: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歸帆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譯文與注釋
譯文:
登上高樓憑欄極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氣剛剛開始索肅。千里奔流的長江澄沏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張滿了帆迅疾駛向夕陽里,岸旁迎著西風飄/拂的是抖擻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繽紛的畫船出沒在云煙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圖畫也難把它畫足。
回想往昔,奢華淫逸的生活無休止地互相競逐,感嘆“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亡國悲恨接連相續。千古以來憑欄遙望,映入眼簾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歷史上的得失榮辱。六朝的風云變化全都消逝隨著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煙霧和衰萎的野草還凝聚著一片蒼綠。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遺曲。
注釋:
⑴桂枝香:詞牌名,又名“疏簾淡月”,首見于王安石此作。金陵:今江蘇南京。
⑵登臨送目:登山臨水,舉目望遠。送目:遠目,望遠。
⑶故國:即故都,舊時的都城。金陵為六朝故都,故稱故國。
⑷初肅:天氣剛開始蕭肅。肅,萎縮,肅殺,形容草木枯落,天氣寒而高爽。
⑸千里澄江似練:形容長江像一匹長長的白絹。語出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澄江,清澈的長江。練,白色的絹。
⑹如簇:這里指群峰好像叢聚在一起。簇,叢聚。
⑺歸帆去棹(zhào):往來的船只。棹,劃船的一種工具,形似槳,也可引申為船。
⑻斜矗:斜插。矗,直立。
⑼“彩舟”兩句:意謂結彩的畫船行于薄霧迷離之中,猶在云內;華燈映水,繁星交輝,白鷺翩飛。這兩句轉寫秦淮河,“彩舟”系代人玩樂的河上之船,與江上“征帆去棹”的大船不同。又與下片“繁華”相接,釋為秦淮河較長江為妥。星河,天河,這里指秦淮河。鷺,白鷺,一種水鳥。一說指白鷺洲(長江與秦淮河相匯之處的小洲)。
⑽畫圖難足:用圖畫也難以完美地表現它。難足:難以完美地表現出來。
⑾豪華競逐:(六朝的達官貴人)爭著過豪華的生活。競逐:競相仿效追逐。
⑿門外樓頭:指南朝陳亡國慘劇。語出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韓擒虎是隋朝開國大將,統兵伐陳,他已帶兵來到金陵朱雀門(南門)外,陳后主尚與他的寵妃張麗華于結綺閣上尋歡作樂。陳后主、張麗華被韓俘獲,陳亡于隋。門,指朱雀門。樓,指結綺閣。
⒀悲恨相續:指六朝亡國的悲恨,接連不斷。
⒁憑高:登高。這是說作者登上高處遠望。
⒂謾嗟榮辱:空嘆歷朝興衰。榮:興盛。辱:滅亡。這是作者的感嘆。
⒃“六朝”兩句:意謂六朝的往事像流水般消逝了,如今只有寒煙籠罩衰草,凝成一片暗綠色,而繁華無存了。六朝:指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它們都建都金陵。
⒄商女:酒樓茶坊的歌女。
⒅后庭遺曲:指歌曲《玉樹后庭花》,傳為陳后主所作,其辭哀怨綺靡,后人將它看成亡國之音。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意。
參考資料:
1. 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8-80
2. 陸林 編注.宋詞(白話解說).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49-50
《桂枝香·登臨送目》賞析
這是一首金陵懷古之詞。上片寫金陵之景,下片寫懷古之情。一開頭,用“登臨送目”四字領起,表明以下所寫為登高所見。映入眼簾的是晚秋季節特有的白練般清澈的江水和連錦不斷翠綠的山峰。船帆飄動,酒旗迎風,云掩彩舟,白鷺騰空。這圖畫難述其美的江天景色使詩人極為贊賞也極為陶醉,同時也引起他深深的思考。換頭之后寫懷古:在金陵建都的六朝帝王,爭奇斗勝地窮奢極欲,演出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亡國悲劇。千百年來,人們只是枉自嗟嘆六朝的興亡故事。但空嘆興亡,又有何益?詩人在這里表現了政治家深邃的思想和雄偉的氣概。不僅批判了六朝亡國之君的荒淫誤國,也批判了吊古者的空嘆興亡。六朝的往事都隨水逝去,空余寒煙芳草。可悲的是,有些人如商女一般,不顧國家興亡,還沉溺于享樂,吟唱著《后庭花》這樣的亡國之曲。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反對“謾嗟”六朝興廢,在北宋這積貧積弱的現實面前,要汲取歷史教訓,從政治上進行改革,免致奢華靡費導致國力衰竭,重蹈六朝覆轍。
本詞以壯麗的山河為背景,歷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遠,筆力峭勁,體氣剛健,豪氣逼人。多處化用前人詩句,不著痕跡,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此詞抒發金陵懷古人之情,為作者別創一格、非同凡響的杰作,大約寫于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詞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無聊之時移情自然風光的情懷。
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南朝古都金陵勝地,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吊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
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一個“如簇”,形勝已赫然而出。然后專寫江色,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細看凝眸處,卻又見西風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飄拂。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景,而詞人之意以風物為導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矗”字,用得極妙,把個江邊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寫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變化。“彩舟”、“星河”兩句一聯,頓增明麗之色。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抒贊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范。“彩舟云淡”,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后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凄碧,觸目驚心而已。“門外樓頭”,用 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凈有力。
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此處用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唐賢小杜于“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余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
《桂枝香·登臨送目》創作背景
此詞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寧府時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寧知府,寫有不少詠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罷相,第二次出知江寧府。這首詞當作于這兩個時段的其中之一。
參考資料:
1.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8-80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