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注釋:
①白溝:宋遼之間的界河。蕃:指遼國。塞,邊塞。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遼交納大量銀絹以為“歲幣”,兩國歲歲通使往來。故詩中云“年年事”。
②蕃馬:指遼國軍人。射狐兔:狩獵野獸,實際是指遼軍越境騷擾。不道:不說,不認為有必要。烽燧:烽火,邊境上報警的信號。
③鉏:同鋤。耰:古代用來平整土地和覆蓋種子的農具。接塞垣:延伸到了邊界地區。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帶地區。桑葉:代指農桑,即莊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綠。
④棘門:原為秦京宮門,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灞上:在今陜西西安市東面,是軍事要地,文帝令劉禮領兵駐守。李牧、廉頗:都是戰國時期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名將,都曾打敗過北方的強敵。
譯文:
白溝河是宋遼交界的邊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遼國使臣的事情。
遼國人常常借口打獵親侵擾邊界,邊界上的駐軍卻不知道點燃烽火發出警報。
邊塞護衛著廣闊的農業生產地區,幽燕兩州韻蠶桑生產又占宿極重要的地位。
可是邊界上的守將對此毫無所知,他們把自己的工作當兒戲,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頗那樣的良將,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白溝行》賞析
作者了解到當時邊境兩邊遼國人常來漢地侵擾而北宋軍隊卻輕敵麻痹的情況;目睹了宋邊疆一望萬里,都是無險可守的農田,而遼國地區桑林密密遮蔽著河川原野的現狀。這一強烈的反差給作者以很大震撼,詩中以南北邊境地區的情況作對比,屆時除了宋朝邊防松懈、無險可守,而遼國則深不可測、暗伏殺機的嚴峻現實。
前四句寫宋朝實行妥協、退讓、茍安政策,劃白溝為界,使白溝河河北盡成遼地,并且年年在這里迎送遼使;但遼方仍不斷騷擾邊境,而宋卻放松戒備,不知報警。后四句發抒感慨,詩人先歌頌祖國包括幽燕之地在內的萬里山河,接著借用史實,指責宋朝邊將視邊防如同兒戲,實際上也是批評輕視邊防不用良將的宋朝統治者。最后兩句“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總結全詩,揭示了山河殘破、邊塞失防問題的癥結之所在,深刻有力,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對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這首詩在寫作上也很有特色。寫實和議論,寫實簡明,議論獨到;古今將領比較,形象鮮明,含意深遠;結構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嚴謹;用韻上以四句轉韻,平仄韻相遞,既轉得自然,又使層次更加清晰。這些都值得讀者留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