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與李長源游龍門
金朝:元好問
灘聲蕩高壁,秋氣靜云林。回頭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問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水調歌頭·與李長源游龍門》賞析
元好問,金代詞人。金元光時曾中進士及第。少時有志于世,雅以氣節自許,然當國事者無能,只能茍且余生,游覽山湖,抒發自己志氣。
這首水調歌頭寫其游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景是美景,情是豪情,情景相融又增詞的風彩。
詞人筆鋒是雄偉壯大見稱。上片起首“灘聲蕩高壁,秋氣靜云林。”氣勢不凡,水聲激蕩,浪花飛濺,顯出景色之壯觀。“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市南,因有龍門山和香山東西隔河對峙,故得此名。龍門之前,水勢湍急,險灘密布,水聲郁怒,震蕩山壁。前人多有詞句形容此段之險。如白居易寫詩道“六月灘聲如猛雨”(《絕句》)“自從造得灘聲后,玉管朱弦可要聽?”(《灘聲》)寫出洛陽龍門特有的水勢奇景。而這里作者不僅寫水勢之急,又以“秋氣靜高林”之一“靜”襯托出龍門水聲的氣勢不同凡響。一動一靜,相互呼應,形成一幅秋光水勢圖,使人不禁充滿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回頭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用一個“回頭”又將遠在北面的洛陽塵土飛揚的景象與此地天明水秀,云林優美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
“前日神光牛青,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神光牛背”典出《世說新語》言晉人王衍為族人所辱,以肴盒擲其面,不以為意,盥洗畢,牽王丞相(王導)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在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言自己風神英俊,不與他人計較。“春風馬耳”,李白有“世人聞此皆撣頭,有如東風射馬耳。”言對外界議論漠然視之無所動心,如過耳旁風。“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本句與上句其實都是勸勉友人李長源的話,讓其不要受外界干擾,不要計較世俗議論的得失。以以前風景之趣喻人生處世之道,由景道情,極其自然。
下片言龍門勝景,天地難尋,應該在山水之間找到自己的樂趣。“門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借用“山陰道山,應接不避”的典故來形容龍門之美。
“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留眼”,杜甫有詩曰“船經一柱觀,留眼共登臨”之句,用此詞更渲染出景物的迷人風光,是夢想的佳處。“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暢飲開懷,以花鳥作伴,傾聽天顥之音,欣賞這脫塵出凡的美景,不愿再聞聽什么絲竹之樂。表現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此詞語句清新自然,詩意又古樸雅致。通篇自然傾瀉,真情實感流露筆端。對現實美景的贊嘆,對友人的激勵勸勉,極其自然融二為一,顯示出作者的獨到之處。正如后世清人鄒祗謨所言“詩語入語,詞語入曲,善用之即是出處,襲而愈工。”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