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注釋:
①外家:作者自幼過繼給叔父,“外家”當指叔父的娘家。
②元好問:金末元初詩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興二年春,因汴京守將叛變而淪為亡國奴,被蒙古監(jiān)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此詩作于回故鄉(xiāng)不久。
《外家南寺》賞析
關(guān)于詩題,詩人自注:“在至孝社,予兒時讀書處也。”元好問的外祖父家姓張,南寺在其附近。這首詩大約作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詩人飽經(jīng)喪亂,回到故鄉(xiāng),因眼前景物,勾起兒時回憶,撫今追昔,無限傷感。
詩的前四句寫景。“郁郁秋梧動晚煙,一庭風露覺秋偏。”枝葉茂密的秋梧,在晚煙中搖動,滿庭寒涼的風露,讓人覺得秋氣已經(jīng)很深了。這梧桐庭院,也許還跟兒時相似,但晚煙風露、日暮秋寒的況味,無疑是當下才突出地感受到的。“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殘陽更亂蟬。”眺望南寺周圍,眼見高高的河岸變成了深谷;愁悶之中,殘陽曖曖,又加上亂噪的蟬聲,真是難以為懷。高岸為谷,殘陽亂蟬,固然是自然環(huán)境,但同時又有比喻象征意義。從中不難領(lǐng)會到作者在吟望之間那種世事滄桑、時代喪亂之感。有這一層意思,詩也就由寫景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人事方面。故后四句側(cè)重敘事。“去國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記當年。”元好問于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為避蒙古兵而南行逃難,遂應試入仕。歷經(jīng)喪亂,二十多年后,才以遺民身份返回故鄉(xiāng)。作為一個衣冠之士,離開故鄉(xiāng),本希望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抱負,拯救國家和人民的危難,卻未想到竟落得今日這種結(jié)局。年老了,疲憊了,回到故鄉(xiāng),特別是來到外家,還能想起些什么呢?只有兒時尋覓梨栗之類的事情,在記憶的熒光屏上,出現(xiàn)得最為頻繁而清晰。兩句撫今憶昔,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憶作為調(diào)劑。另一方面與尋栗覓梨的兒時歡樂相對照,離鄉(xiāng)去國那種種磨難,又不免更顯得難堪。“白頭來往人間遍,依舊僧窗借榻眠。”來來往往,跑遍了人間。到了白頭之時,寂寞歸來,依舊在兒時讀書之地,于僧窗下借榻而眠。這真有點像唐人傳奇那樣,歷經(jīng)各種事情,最后仍睡在老地方。只不過一是夢幻,一是親歷;一是享受榮華,一是頗多磨難;一是悟人世虛幻,一是著著實實感受人生艱辛、世事滄桑。詩的最后四句,在表達方式上是回環(huán)的,第七句生于第五句,第八句生于第六句,通過這種回環(huán),表達出一種感慨不盡的情味。
這首詩所抒寫的主要是一種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與金的亡國有密切關(guān)系,詩中把個人身世,放在世事滄桑的大背景下展開,顯得深沉廣闊,而不是一般的憂生嘆老。為了表現(xiàn)情緒復雜的世事感慨和人生感慨,詩人把種種景物、人事組織在一起,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轉(zhuǎn)換展開對照。如頷聯(lián)空間景物變化中有時間推移,頸聯(lián)用逆挽法展開今昔對照,尾聯(lián)用“僧窗借榻眠”聯(lián)系自己童年與老年兩個時代。而同一地方、同一種方式的借眠,內(nèi)中的生活滋味又是何等不同。這些對照,都使詩人的感慨得到了強化與深化。
《外家南寺》練習題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高岸移深谷”一句虛景既比喻世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暗指國破家亡,又與眼前的實景相映襯,虛實結(jié)合,更增悲壯之情。
B.詩歌的前兩聯(lián)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詩人選取“秋悟”“風暴”“殘陽”“亂蟬”等蕭瑟、肅殺的意象,準確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圍。
C.詩的后四句側(cè)重敘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憶作為調(diào)劑,另一方面與尋栗覓梨的兒時歡樂相對照,撫今憶昔,無限感傷。
D.“去國”即故國,指已覆滅的金朝。詩人飽經(jīng)喪亂,回到故鄉(xiāng),因眼前景物,勾起兒時回憶,表達了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愿望。
E.這首詩所抒寫的主要是一種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與金源的亡國有密切關(guān)系,詩中把個人身世,放在世事滄桑的大背景下展開,顯得深沉廣闊,而不是一般的憂生嘆老。
15.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結(jié)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試題答案:
14.(5分)A.D(A.應是“沉郁之情”。D.“表達了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理解錯誤。答對一項3分)
15.(6分)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歷經(jīng)人世變遷、參透人生真諦后矢志不移的民族節(jié)操。詩歌前兩聯(lián)蕭瑟秋景已經(jīng)寄寓了詩人面對山河巨變的哀嘆和感慨,頸聯(lián)又通過今昔對比,直抒國破家亡的悲傷,“白頭來往”一句點明詩人歷經(jīng)了人世的滄桑,而“依舊”一詞則擲地有聲地表明了詩人矢志不渝的節(jié)操。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