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注釋:
1、癸巳:公元1233年。這年初春,金都汴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虜。農歷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這三首詩是在北渡黃河時所寫。
2、累:通縲(léi),捆綁囚犯的繩索。累囚:指被蒙古兵捆綁著的金國俘虜。旃(zhān)通氈,旃車:即氈車,指安有氈蓬的蒙古車。
3、紅粉:年輕婦女。回鶻(hú):即回紇,這里指蒙古。
譯文:
大路的兩旁倒臥著滿地的俘囚,
經過的氈車就像那滾滾的水流。
被俘的婦女啊,嗚咽著跟在回鶻的馬后,
究竟是為誰啊,一步踉蹌一回頭!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賞析
第一首是寫元軍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婦女送往塞外一事。詩以路旁橫豎倒臥的囚犯開篇,可以想見眾多囚犯(俘虜),有死有活,有病有殘,哀哀躺臥,不忍入目。第二句寫氈車轆轆,如流水般地北馳著。裝載著什么,后兩句做了說明,原來氈車里滿載在汴京搶劫來的紅粉佳人。她們哭聲震天,欲死不得,想逃不能,將要去做蒙古統治者的奴仆姬妾,任人蹂躪。她們哭不絕聲,一步一回頭,望著可愛的故鄉,在元軍的監押下離開了故土。詩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多么殘忍的劫掠圖!
《北渡》三首寫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詩中句句都是他親眼所見的事實。通過這些事實,讀者可以體味出侵略者驕橫強暴到了何種地步,亡國之民遭受的是怎樣的凌辱和痛苦。大道上奔馳的是滿載戰勝者和他們掠奪來的珍貴物品的蒙軍氈車,黃河中行駛的是把汴京城里貴重物資都裝走了的蒙古大船;而僵臥在大道兩旁的則全是用繩索捆綁著的亡國兵、民,跟隨在蒙軍馬后的是“一步一回頭”的受凌辱的婦女,河朔大地死尸如麻,人煙稠密的農村,現在剩下的都是些斷垣破屋和零零落落的幾戶炊煙了。詩中還特意強調了象征文明的“木佛”和“大樂編鐘”竟被隨意處置,木佛賤于柴,編鐘滿市排,斥責野蠻侵略者不僅搶奪物資、人口,還對古代文明進行了肆意的褻瀆、踐踏,這是詩史,對后世很有教育作用。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