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胭脂井(也就是景陽井)到現在只剩下讓人悲嘆的故事了,明明之前皇帝和后妃在里面海誓山盟,要求同生共死的(可是后妃張麗華死了,陳后主卻茍且偷生);作為越國之功臣,吳國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結局卻是被越王勾踐沉尸在吳國宮殿外的河里,那河中的污泥埋葬著美麗的西施。
參考資料:
本節內容整理自網絡(或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創作背景
“景陽井” 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側即在江蘇江寧縣北雞鳴寺里,到現在,估計遺址還在,井應該早就找不到了(據《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記載,胭脂井原名“景陽井”,在臺城內,后淹沒。后人為了讓人們記取陳后主的教訓,遂在法寶寺(今雞鳴寺)側再立胭脂井。宋朝進士曾鞏寫了辱井銘,書篆文刻于石井欄之上,銘曰:“辱井在斯,可不戒乎。”王安石也曾在這里留詩一首:“結綺臨春草一丘,尚殘宮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恥,不到龍沉亦可羞。”
畢竟,景陽井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四百余年。但是它卻是歷代騷人墨客思緒萬千的一個哀傷故事的出處。
那么先說景陽井的來歷:它曾經是南朝陳景陽殿之井,又名胭脂井。禎明三年(589年),隋兵南下過江,攻占臺城(臺城:六朝皇宮,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雞鳴寺之后,東端與明都城相接,西端為一斷壁,沿雞鳴山東面的柏油馬路向前,經過雞鳴寺大門向西,即可發現這段城墻。后人通常稱之為臺城)。陳后主聞兵至,與妃張麗華投此井。至夜,為隋兵所執,后人因稱此井為辱井。可見此井非一般的井,年代久遠不要說,還有非常深刻的教訓,江山之首,兵來臨陣脫逃不要說,還與娘娘們一起投此井躲避追兵,兩人被被隋軍俘獲后,在青溪中橋(青溪是古南京的一條護城河,為三國時期孫權開鑿)張麗華被隋軍攔腰斬斷,陳后主屈辱地茍且偷生,從此把整個江山送與人。陳國與隋國一丘之貉,由于陳后主荒淫無度,被曾是朋友的隋煬帝所滅,個中曲折,后人有嘲笑有惋惜。雖然隋煬帝后來也是荒淫揮霍,敗國下場差不多。歷史真是似曾相似。
有關景陽井,是南朝的故事,到李商隱時也將過去三百年,估計文人以此典故寫成詩歌、散文的已經很多。比如唐朝詩人溫庭筠的《題望苑驛》詩:“ 景陽寒井人難到,長樂晨鐘曉自知。”景陽井的故事到后唐,文人們還是很熟悉的很喜歡引用的。
參考資料:
本節內容整理自網絡(或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