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論,微言透徹秋毫。
馬上要回歸布山去隱居,逸興高入云天。
你能不能多待幾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瑤草會衰歇嗎?
我也很想去隱居,屢屢夢見松間云月。
你傲然獨往,長嘯著開劈巖石筑室。
林壑久已荒蕪,石道上都長滿薔薇。
冬天來到的時候,我會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戲鶴,風雨相依。
注釋
⑴析道論:析,分也,解也。道論,即道家之經論。
⑵微言:精妙之論。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夫子沒而微言絕。”
⑶秋毫:謂精微之理。《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注:“《輅別傳》曰:何尚書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至,殆破秋毫。”
⑷瑤草:傳說中的仙草,如靈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長生。漢東方朔《與友人書》:“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亦泛指珍異之草。
⑸“愿言弄笙鶴”句:愿言,《詩經·衛風·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箋:“愿,念也。”弄笙鶴,用王子喬事。《列仙傳》卷上: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嶺,望之不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參考資料:
1、郁賢皓 .李白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創作背景
據山東肥城方志,“布山”,全名為布金山,又名瀑布山,俗名小泰山。
《肥城光緒縣志》卷一《方域》載有瀑布山,云:“在城南四十里。”此下錄有李白《送王山人歸布山》及元好問《送天倪子歸布山》詩。另《肥城縣鄉土志》載:“瀑布山在城南四十里,唐李白送王山人歸布山即此。”李白于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隱于徂徠山。
題中之“王山人”則“歸布山隱”,此與李白這首詩所云“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地望正合。由“我心亦懷歸”可知,是時李白他不在徂徠山中,而應在兗州(今屬山東)家里,詩當作于瑕丘。
按詩云“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語,詩當為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秋日所作。
參考資料:
1、郁賢皓 .李白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賞析
這首詩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句組(“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以“毫”、“高”為韻,是全詩的起首,“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介紹王山人并對友人才干的贊賞躍然紙上;“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敘事說友人要歸布山了;第二個四句(“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改以“歇”、“月”為韻,是承接前一組詩,“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直言對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幾天;“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說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種隱居生活;第三個四句(“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巖扉。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又改以“扉”、“薇”為韻,是詩意起了轉折,詩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語間滿是向往;最后一個二句(“愿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和上一組詩一樣,也以“依”為韻,“歲晚來相依”以講述自己的愿望結束全詩,我也要到你那里去。全詩開頭的起句到最后的結句,從述說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樣,詩人的思想從起句到結句已經經歷了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
朋友離別而去,李白有著濃濃的不舍與依依惜別之情,但只說“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把萬語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尋味。雖然是贈別,卻無凄涼之味。“愿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詩人很直接的表達了向往隱居和求仙訪道的生活。并據記載李白于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隱于徂徠山,這首詩題中之“王山人歸布山”,并說“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不謀而合。
這首贈別詩,雖有別離之愁,卻并不為愁所溺,“哀而不傷”,這也是盛唐“酬應體”五古的一個特點,離別之際,他們或許會有些傷感,但是不會沉淪其中。
參考資料:
1、鄭錚.試論十四行詩的移植與繼承[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2、宮立華.李白五古研究[J] .江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11.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當時唐安西大都護府所在的碎葉城(今吉爾斯坦境內)。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