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注釋:
①洪與權:作者之友。
②“劍氣”句:《晉書·張華傳》:斗牛之間常有紫氣,張華邀星象家雷煥仰視,雷煥說:“寶劍之氣,上徹于天耳!”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③臥龍:漢代末年諸葛亮隱居隆中,好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稱為臥龍。
④耕傭:《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且壯士不死即己,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⑤大道:據《王令集》,是指推崇六經,宗師孔孟之道。
⑥齷齪:指拘于小節。《唐詩紀事》載孟郊詩:“昔日齷齪不足嗟,今朝曠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寄洪與權》賞析
起始兩句,挺勁灑落,振響入云。詩人表示,一個青年志士,要有“倚長劍于天外”的氣概,像龍劍那樣騰光于高寒的暮空之中; 要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把日月的光輝,深鎖在自己的懷抱。接著 三、四兩句用積極的比喻勉勵友人,也借以表達他渴求用世的心愿。詩人說:“莫藏牙爪冋癡虎,好召風雷起臥龍。”他認為既是 一只猛志常存的老虎,就應當展現虎威,而不要像癡虎那樣自藏牙爪;既是有志乘時而起的臥龍,就應當早日召喚風雷,以求行云施雨使天下人受到潤澤。虎失去牙爪,即無異于馴服的個羊; 龍離開風雷,即無以奮其神力。這兒句都是借用比喻以言志述懷, 詩人力求振奮的形象,躍然紙上。
五、六兩句:“舊說王侯無世種,古嘗富貴及耕傭。”詩人借用《史 記?陳涉世家》中陳涉的話語和友人互相勉勵,表示人貴有志, 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業。王侯將相并不是世代相傳的, 力耕的傭工也有取得富貴的時候,這是早已被歷史證明了的。歷史上有許多英杰都是乘時而起,“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寧戚曾經是喂牛的農夫,韓信受過胯下之辱,諸葛亮、王猛等人都似布衣出任當世之務,風云際會,他們的成功就在于不失其時。詩人用陳勝、吳廣起義時的言行自勵,至少可以看出他對陳勝、吳廣并不抱有歧視的態度,甚至是贊冋這些在野的英杰發憤一時,以成就不朽的功勛。然而詩人對于出處的問題,是看得非常鄭重的。 詩的末尾兩句說:“須將大道為奇遇,莫學人間齷齪蹤。”詩人一直以實現大道自期,所謂大道,就是原本六經“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道理。出則可以濟世澤民,不出也要以“宏材敏 識、偉節高行,特立于一時”。因此在困窮之中不謀茍_BL進身,而 遇有時機,則應力求為世所用。“須將大道為奇遇”,正是積極要 求用世的心志的表現。作者曾在《招夏和叔》的詩里說:“大遇定 當為世福,不逢猶作后來師。”在《奉寄崔的易》詩里說:“廊廟 得逢應有義,草茅雖老尚知非。”從這些詩句中,可見作者所謂“大 遇”,就是“奇遇”。“廊廟”,是指朝廷。遭逢奇遇,見用于朝廷, 都必須得之以義。不義而取得富貴、而致身王侯將相,都是不足 取的。作者鄙視那些“沉沒于利欲之中”的學士大夫,他們有些 人學為章句,以獵取功名;有些人鉆營阿附,以閣謀利祿。對于 他們的齷齪行徑,作者是非常痛憤的。作者始終有志于大道,雖 經常處于寒餓之中,但“不干仕”、“不應舉”、“不肯受人施惠”, 這些正是“莫踏人間齷齪蹤”的積極表現,作者的志節,是斷非齷齪小生可與相比的。作者在《述志》一文中說:“士志于道,得 其時則持其道進而行之天下,所得吾志者道也,富貴豈吾之志哉? 非其時,而道不行于天下,則去富貴而不居,是猶吾之志也,何 曾損益于吾心哉! ”(見《王令集》卷三)這段話,可以作為這首詩的注腳。
全詩怠氣高昂,感情強烈,表達了作者積極爭取任世之重的大志 和堅持道義的高尚節操。
《寄洪與權》閱讀及答案
寄洪與權①
王令
劍氣②寒高倚暮空,男兒日月鎖心胸。
莫藏牙爪同癡虎,好召風雷起臥龍。
舊說王候無世種,古嘗富貴及耕傭③。
須將大道為奇遇,莫踏人間齷齪蹤。
[注]①洪與權:作者之友。王令:出身貧困,以教書為生,卒年僅28歲,其才華志向頗得王安石贊賞。 ②劍氣,出自《晉書·張華傳》:“寶劍之氣,上徹于天耳!”③耕傭,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18.本詩主要運用了 和 的抒情方式,全詩意氣高昂,感情強烈。
19.這首詩歌蘊含了詩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請概括分析。
答案及解析: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