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魃
中文名:魃
其他名稱:魃,天女魃,女妭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體系
所 屬:先秦神話
居 所:赤水之北
司 掌:旱
主要成就:阻止大雨,助黃帝戰(zhàn)勝蚩尤
登場作品:《山海經(jīng)》
女魃——上古神女女魃,或名女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旱神。
據(jù)《山海經(jīng)》描寫,蚩尤起兵攻打黃帝,黃帝令應(yīng)龍進攻冀州。蚩尤請來風(fēng)伯雨師,以狂風(fēng)驟雨對付應(yīng)龍部隊。于是,黃帝令魃助戰(zhàn),魃成功阻止了大雨,最終助黃帝贏得戰(zhàn)爭。女魃或與旱魃存在演變關(guān)系。
歷史淵源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xiāng)(xiàng)。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妭)[魃(bá)]①。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yīng)龍攻之冀州之野。應(yīng)龍畜水,蚩尤請風(fēng)伯雨師,縱大風(fēng)雨。黃帝乃下天女曰(妭)[魃],雨止,遂殺蚩尤。(妭)[魃]不得復(fù)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妭)[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dú)。
①女魃:相傳是一位穿青衣的神女,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
有鐘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魃]①。
①赤水女子獻:即上文所說的被黃帝安置在赤水之北的女魃。
郭璞云:“畏見逐也。”郝懿行云:“亡謂善逃逸也。”
郭璞云:“向水位也。”郝懿行云:“北行者,令歸赤水之北也。”
郭璞云:“言逐之必得雨,故見先除水道,今之逐魃是也。”
郝懿行云:“藝文類聚一百卷,引神異經(jīng)云:『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fēng),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災(zāi)消。』是古有逐魃之說也。魏書載咸平五年晉陽得死魃,長二尺,面頂各二目。通考言永隆元年長安獲女魃,長尺有二寸。然則神異經(jīng)之說蓋不誣矣。今山西人說旱魃神體有白毛,飛行絕跡,而東齊愚人有打旱魃之事。其說怪誕不經(jīng),故備書此正之。”
珂案:神異經(jīng)所說之魃當(dāng)已是旱魃神話之演變,非古傳黃帝女魃也。
《山海經(jīng)》原文為“妭”。
郭璞注釋為:“音如‘旱妭’之魃”。《玉篇》引《文字指歸》曰“女妭,禿無發(fā),所居之處,天不雨,同魃”。
《帝王世紀(jì)》《古史考》《補三皇本紀(jì)》:神農(nóng)納赤水氏之女曰聽詙為妃,生帝魁。郝懿行箋疏:“三書蓋亦本此經(jīng)(指《山海經(jīng)》)為說,其名字不同,今無可考。
郝懿行云:“《玉篇》引《文字指歸》曰:‘女妭,禿無發(fā),所居之處,天不雨也,同魃。’
李賢注:《后漢書(張衡傳)》引此經(jīng),作妭,云:‘妭,亦魃也。’據(jù)此,則經(jīng)文當(dāng)為妭,注文當(dāng)為魃,今本誤也。《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此經(jīng)作妭,可證。”
文獻記載
“江有窈窕,水生艷濱。彼美靈獻,可以寤神。
交甫喪佩,無思遠(yuǎn)人。”《山海經(jīng)圖贊·大荒北經(jīng)》東晉·郭璞
《后漢書·張衡傳》:“夫女妭北而應(yīng)龍翔,洪鼎聲而軍容息。”李賢注:“ 女妭 ,旱神也。”
唐獨孤及《禜土龍文》:“陽驕陰伏,女魃作孽,孟夏不雨,至於是月,后土將乾,百谷恐竭。”
《新唐書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永隆元年,長安獲女魃,長尺有二寸,其狀怪異。《詩》曰:“旱魃為虐,如炎如焚。””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有鐘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清代 吳承志 注:獻當(dāng)作魃,即黃帝女魃也。)
《太平御覽》:黃帝乃令應(yīng)龍攻于冀州之野。蚩尤請風(fēng)伯、雨師從大風(fēng)雨,黃帝乃下天女魃止雨,遂殺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