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
本名:包胥
別稱:申包胥、勃蘇、王孫包胥、棼冒勃蘇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民族族群:楚國人
出生地今:湖北省監利縣
主要成就:向秦國借兵救楚好友伍子胥
申包胥——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包胥(生卒年不詳),風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稱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孫,又稱王孫包胥。華夏族,今湖北省監利縣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責備伍子胥,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墻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于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內內亂而退兵。楚昭王復國后要封賞申包胥,他堅持不受,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從此申包胥被列為中國的忠賢典范。
春秋時代是"亂臣賊子"迭出的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涌現出申包胥這樣一個執著、忘我的愛國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個那個時代,更照亮了中國歷史。
當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時,申包胥則謂"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申包胥沒有阻止伍子胥實現他的"義",而是去踐行一個更大的"義"--對國家的忠誠。
在楚國國都陷落、昭王出奔,申包胥"不受命"就一個人來到秦國請求援助 "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跖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秦哀公沒有立即答應,于是"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終于打動了"素沉湎,不恤國事"的秦哀公。可見,申包胥對于國家的忠誠是執著而又熱烈的,到了完全不顧自己生死的地步。
隨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