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
本 名:匡章
別 稱:章子、匡子、田章
所處時代:戰國中期
出生地:齊國
主要成就:垂沙之戰、破函谷關
匡章——戰國時期齊國將領匡章(生卒年不詳),又稱章子、匡子、田章,戰國時期齊國將領。孟子的學生,初游于魏,齊威王末年為齊將,曾率軍打退秦國的進攻。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乘燕國內亂,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五十日,直破燕都,滅燕國。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在濮水上游抵御秦軍,失利。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聯合韓、魏攻打楚國。匡章在垂沙(今河南省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匡章率齊、魏、韓三國聯軍 (后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
人物生平
威王時期
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匡章參與徐州相王,并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使齊、魏雙方互相承認了對方的王位。
齊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先是越過韓、魏、衛三國,佯攻大野澤左岸的陽晉(今山東省曹縣)要道,突然從陽晉南下至齊國西南重鎮亢父(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部),這里道路險惡,秦軍想出其不意,從這里北上繞過右壤直插齊國的南陽腹地。這時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齊軍前去迎戰。
秦軍行至齊宋邊界處的桑丘(今山東省兗州市),秦軍和匡章率領的齊軍主力相遇,齊、秦兩軍對壘扎營。秦軍將領為了嚴明軍紀,也為拉攏齊地人心,故下令:“有誰敢在距離柳下季墳墓五十步內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絕不寬恕。”同時為了激勵士氣,還下令懸賞“有誰能得到齊王首級的,封萬戶侯,賞賜二萬兩黃金”。由于秦軍是孤軍深入,又必須顧及到后方,惟恐韓、魏二國在后圖謀。所以秦軍只是虛張聲勢威脅向齊出兵,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
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匡章借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期間朝廷大臣多次污蔑匡章要降秦,齊威王不接納。不久之后,匡章的戰術大獲成功,秦軍被混進軍營的齊軍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隊內外夾攻,原本戰意就不甚堅決的秦軍一觸即潰。
宣王時期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內亂,派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燕國人都痛恨子之,紛紛開城迎接齊軍,五十日以內,直破燕都。齊軍攻占燕國后,并無撤回之意。匡章不管束軍隊,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紛紛起來反抗,驅逐齊軍。匡章站不住腳,只好帶兵回到齊國。
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楚懷王背棄齊楚聯盟。楚軍景翠部駐于齊楚邊境。匡章率齊、宋軍攻魏,魏向秦求救。秦勝楚于丹陽,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宋康王與秦連衡,宋軍撤退,秦軍樗里疾部迅速進入宋軍陣地,齊軍防線一側空虛,導致齊軍在濮水一戰中失利。匡章敗逃。燕國復國。
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命令齊將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楚國派唐昧率軍迎擊,兩軍在沘水兩岸駐扎下來。聯軍因不了解沘水的深淺情況,不敢貿然渡水作戰,與楚軍相持6個多月。齊宣王在國內不耐煩,派周最(即周冣)到陣地言辭苛刻地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但匡章認為應該在戰機成熟后才可出戰。隨后,匡章令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根本到不了河邊。后來,匡章從一位樵夫處得知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幕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敗楚軍。楚將唐眛因為聯軍六個多月沒有多大的動靜,放松戒備,等知聯軍上岸后才倉卒調兵應戰。楚軍大敗,2萬多人被殺,楚將唐眛戰死。之后,韓、魏取得宛(今河南南陽市)、葉(河南葉縣南15公里)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
閔王時期
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匡章統帥聯軍,前后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谷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后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后終于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秦國歸還魏、韓一些侵地后,三國聯軍才退去。
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函谷關被攻破,秦昭王急謀割地自救。齊相孟嘗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滅亡秦國的良機。燕殘中山,齊軍回師攻燕,戰于權。燕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