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奭
中文名:劉奭
別名:漢元帝
所處時代:西漢
民族:漢族
出生地:長安(今西安)
主要成就:平滅郅支,昭君出塞
陵寢:渭陵
謚號:孝元皇帝
廟號:高宗
劉奭——西漢第十一位皇帝柔仁好儒
漢元帝劉奭,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漢宣帝劉詢的長子,母親是恭哀皇后許平君。劉奭出生后數月,其父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八歲的劉奭被宣帝立為太子。
史書上說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當他還是皇太子時,眼看著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很不以為然。一天乘著陪父親用餐時,委婉地說:“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 ”漢宣帝劉詢頓時變了臉色,厲聲說:“漢朝自有漢朝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樣單純地使用所謂的‘德政’呢?更何況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變化,最喜好厚古薄今,連‘名’與‘實’之間的區別都分不清,怎能交給他們以治理國家的重任! ”說完了這番話,漢宣帝又長嘆一聲道:“亂我家者,太子也!”鑒于對已故許皇后的感恩與報答,他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劉奭的一大幸運。
繼承帝位
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號為“初元”。漢元帝在位期間漢朝比較強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豪強地主兼并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自廢武功
宣帝臨終前,已為元帝安排“三駕馬車”輔政,以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為副。
元帝的信任與支持,讓蕭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張推行仁政的希望,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元帝對兩位師傅特別信任,儒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與蕭望之產生嫌隙,權力斗爭的陰影隨即籠罩著朝廷。
史高與宦官里外呼應,反對蕭望之的改革主張。蕭望之憂慮外戚放縱、宦官擅權,于是向元帝建議:中書是國家政事之本,應由賢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優游飲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書,不合乎國家舊制,且違反“古不近刑人之義”,必須予以糾正。元帝初即位,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見,不敢做出調整,議論久而不決。蕭望之提出此動議,卻招致宦官中書令弘恭、仆射石顯等人嫉恨,于是他們與史、許兩姓外戚聯手,共同對付蕭望之,只用兩個回合,就將蕭望之逼死。
蕭望之飲鴆自殺,元帝非常震驚,為之痛哭流涕,責怪弘恭、石顯等人害死自己的賢傅。但他卻沒有懲治逼死師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頭責問弘恭、石顯等人,使其“免冠謝”而已,事后對他們寵信如故。從蕭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視與低能,空懷匡正理想,而缺乏戰略眼光與政治謀略。毫無疑問,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為,必須將儒臣作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縱宦官逼死蕭望之,放逐其他儒臣,無異于自廢武功,自斷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