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鴻
姓名:崔鴻
別名:字彥鸞
國籍:中國北魏
民族:漢族
職業(yè):史學家
出生地:東清河鄃(今山東夏津縣)
出生日期:478年
逝世日期:525年
成就:《十六國春秋》
崔鴻——北魏史學家,第一個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寫史的人崔鴻的家世背景,不但富于史學的傳統(tǒng),而且其高門大姓的出身,更是為其成書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北魏時期,崔氏為北方第一流的高門大族。崔鴻的伯父崔光是拓跋王朝倚重的元老重臣,也是北魏重要的史學家。從30歲起任著作郎,參與修撰北魏國史,到73歲病故,崔光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史職,這或許影響到了崔鴻的史學撰述。崔鴻自身亦富有才學。《魏書》稱其“少好讀書,博綜經(jīng)史”,以才學聞名于洛陽。他一生,歷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對平坦,職事之余,被委以史任。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崔鴻被拜為彭城王國左常侍,開始了其政治生涯。宣武帝景明三年,遷員外郎,兼尚書虞曹郎中,敕撰起居。又遷給事中兼祠部郎,轉(zhuǎn)尚書都兵郎中。永平初,徙三公郎中,加輕車將軍,又遷員外散騎常侍,領郎中。延昌四年(515年),遷中散大夫、高陽王友,又為司徒長史。 正光三年(520年),加前將軍,參修孝文帝、宣武帝起居。正光五年(524年),以本官修緝國史。孝昌初,拜黃門侍郎,尋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
從景明元年(500年)開始,崔鴻便開始搜集十六國的舊史及其他資料。由于當時北魏剛遷都洛陽不久,各種書籍“率多分散”,他不得不“求之公私,驅(qū)馳數(shù)歲”,做到詳細占有材料。為了抄錄、搜集史料,他幾乎竭盡了家產(chǎn)和俸祿,有時甚至沒有買紙的錢,可見他是在生活清苦的情況下從事著述的。到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國春秋》初稿已基本完成,但為了撰寫最后的5卷“蜀錄”,他四處訪購常璩所撰記載蜀國歷史的《蜀書》,但久求不得,為此他又一直耐心等待了近20年,直到得到此書,才補寫了最后5卷。由此也可見作者著述之嚴謹。這樣,直到正光三年(522年),《十六國春秋》才最后完成。正光五年(524年),崔鴻伯父崔光病危。崔光掌修北魏國史多年,但他認為本朝歷史不是本朝人所能修成的,史官只需記錄時事,編著卷目,便算盡責了。所以直到他臨終前,魏史仍“闕略尤多”。崔光把修撰國史的希望寄托于崔鴻,對鴻表示“群才非君莫可”,并向孝明帝推薦了崔鴻。崔鴻受詔撰修國史,可惜他不幸染病,第二年便病逝了。死時崔鴻年僅48歲。
崔鴻是第一個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寫史的人。他把十六國時期當作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歷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為此傾注了畢生心血,他的《十六國春秋》,不僅有寶貴的史料價值,而且在史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開日后北魏史、遼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的象征。北魏崔鴻所著的《十六國春秋》,是研究十六國史的重要文獻。目前所看到《十六國春秋》,是明萬歷年間出現(xiàn)的殘本。《十六國春秋》散佚的時間,清代學者多有猜測。王鳴盛認為,“蓋當五代及宋初而亡。”錢大昕認為,“宋人已無見此書者。”然王、錢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證。其實,《十六國春秋》于宋時仍存。如北宋初編成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即是抄錄《十六國春秋》最多的一部類書。北宋中后期司馬光編就的史學名著《資治通鑒》,亦大量抄錄了《十六國春秋》的史料。在南宋還是可以找到《十六國春秋》存在的痕跡。如南宋初孔傳的《東家雜記》提到,他讀過《十六國春秋》。號稱宋代四部目錄書之一的《遂初堂書目》著錄有《十六國春秋》。甚至明中期學者楊升庵也看到過《十六國春秋》,這比此后萬歷年間出現(xiàn)的《十六國春秋》殘本要早。這說明到明中期,《十六國春秋》仍存在。《十六國春秋》是北魏崔鴻所撰的一部記述自西晉滅亡至北魏統(tǒng)一北方前,北方十六個政權興亡歷史的斷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