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璹
本 名:姚璹
別 稱:姚令璋
字 號:字令璋
所處時代:唐及武周時期
民族族群:唐人
主要作品:《瑤山玉彩》
主要成就:創立《時政記》
謚 號:成
姚璹(shu)--武周時期宰相姚璹年幼時既父母雙亡,因獨自一人照顧弟弟妹妹被時人稱道。博覽群書,很有才能。
唐高宗永徽年間(650年正月至655年十二月)參加經科考試中選。多次晉升后任太子宮門郎。與司議郎孟利貞等人奉名撰寫《瑤山玉彩》一書,書成后,升任秘書郎。
調露年間(679年至680年),姚璹升任中書舍人,被封吳興縣男。
武后專政,姚璹升任夏官侍郎。因堂弟姚敬節參與徐敬業之亂,姚璹被貶為桂州(今廣西桂林)都督府長史。當時武后喜好符瑞之事,于是姚璹跑到嶺南,遍查山川草木,只要名字里有“武”字的,都把它作為承應國姓,一一列表上奏。武后十分開心,召他回京做天官侍郎。因善于用人被當時的人稱贊。
長壽二年(693年),姚璹升任文昌左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自從永徽年間之后,左史、右史雖然要在儀仗下承受圣旨,但謀議卻在史官、諫官退朝后密奏,均不參與謀議。姚璹認為帝王的決策訓導,不可沒有人記述,如不叫宰相得知,史官也無法記事。于是上表請求史官、諫官退朝后所商討的軍國大事,應有一名宰相專門記錄,叫做《時政記》,每月封裝送往史館。宰相撰寫《時政記》就是由姚璹開始的。這年九月,因犯錯被轉任司賓少卿,不再參與政事。
延載元年(694年),姚璹升任納言。有關部門認為姚璹堂弟犯法,因而姚璹不適合再做侍臣。姚璹上奏說:“過去王敦起兵反叛,王導仍任樞機要職;嵇康在晉朝被殺,嵇紹還是忠于晉朝王室。就是在前代,也不會被懷疑;今日侍奉圣朝,哪里會這樣?如果一定要說這與體例相違背,臣甘愿屏退。”武后回答說:“”讓你做納言是我的旨意,你還說這些干什么。你只要忠心辦事,不要聽那些虛浮不實的話。”
武三思率領各少數民族的酋長,請求鑄銅柱為天樞,立于端門之外,銘記功德,貶低唐朝稱贊武周,以姚璹為督作使。
證圣元年(695年),姚璹加官任秋官尚書,代理宰相。這年,明堂遭火災,武后自責想要避離正殿,姚璹上奏說:“這實際上是人造成的火災,并非天災。就好像成周時洛陽的宣檄講武之地,漢武時的建章宮均遭過火災,但盛德仍然久遠。臣又見《彌勒下生經》說,當彌勒成佛的時候,七寶臺須臾之間散毀。看見這無常之相,彌勒便成正覺之道。所以,圣人之道,隨緣而化,因循客觀事物變化之利。何況如今的明堂,是布政之所,并非宗廟之地,陛下如避正殿,于禮法上也不妥當。”左拾遺劉承慶卻上奏說:“明堂是祭祀的地方,如今已經被焚毀,陛下應當罷朝思過。”姚璹又持前議和他爭論,武后批準了姚璹的意見。之前要姚璹監造天樞,至此以功賜爵一等。姚璹上表請求給自己父親追贈一個官職,于是武后追贈他的父親原豫州司戶參軍姚處平為博州刺史。武后將去嵩山封禪,命姚璹總管儀禮,充當封禪副使。等到重造明堂時,又令姚璹監督制造,因建造有功加銀青光祿大夫。
當時有大食國派使來獻獅子。姚璹上疏勸諫說“:獅子是猛獸,只吃肉,從碎葉城遠道而來京都,不僅很難吃到肉,還極為勞累耗費。陛下以百姓為心,擔憂一物有失,鷹犬也不蓄養,漁獵總是停止,用不殺生來表現大慈悲,來顯好生的高尚道德,凡是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蟲獸,沒有不感受陛下仁恩的。哪里能容得對自身菲薄,而對猛獸給厚資。講求至理,必然不能這樣。”疏奏上,武后便馬上要使者不要送獅子來京都。
另外,當時鑄九鼎成功,武后下旨用黃金千兩涂飾。姚璹進諫說:“鼎,是神器,貴在質樸自然,不加另外的浮飾。臣看鼎的外觀,有五彩光輝,混雜其間,哪里還要什么金色才算閃耀呢?”武則天又聽從了他的意見。
契丹李盡忠侵犯邊塞,武則天命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姚璹為副使御敵。因處事有誤,在697年(神功元年)降職為益州長史。
當時新都丞朱待辟貪贓犯死罪,逮捕入獄。朱待辟一向善于佛教教理,他陰謀結交那些不得志之人,以殺姚璹的名義,打算占據巴蜀作亂。有人秘密上表告發此事,武后下旨令姚璹以法制裁。姚璹處死涉嫌有牽連的人上千人。武后又令洛州長史宋元爽、御史中丞霍獻可等人重新加以詳查,也沒有發現什么問題。抓進獄中數百人,受不了酷刑毒打,承認了反叛罪名。因此事沒收家產的又有五十多家,其余稱知情者十有八九被流放,冤聲載道。監察御史袁恕己劾奏此事,武后下令不治罪。不久,姚璹升官地官尚書。一年后,調任冬官尚書,仍為西京留守。
長安年間(701年十月至704年十二月),姚璹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武后最終同意,并下旨晉升姚璹爵位為伯,此時正遇上官名恢復舊制,冬官尚書變為工部尚書。
神龍元年(705年)姚璹去世。生前遺囑令薄葬,贈越州都督,謚號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