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興
中文名:高季興
別 名:高季昌,高貽孫,朱季昌,高賴子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
出生日期:858年
逝世日期:929年
職 業:南平開國君主
主要成就:計破李茂貞,迎回唐昭宗
擔任荊南節度使,割據荊南
被封為南平王,建立南平國
官 職:荊南節度使
爵 位:南平王→楚王
謚 號:武信
高季興——南平開國君主高季興(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貽孫,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又稱荊南)開國君主。
高季興早年曾為朱溫義子朱友讓的家奴,后被朱友讓收為義子,成為朱溫的親隨牙將。后因破鳳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鑾毅勇功臣”稱號,遷宋州刺史。隨朱溫掃蕩青州,累功升至潁州防御使。
907年,朱溫稱帝,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14年,被封為渤海王。后唐滅后梁后,高季興向后唐稱臣,并親自入朝覲見。924年,后唐莊宗封其為南平王。
高季興在荊南,經常截留各國貢品,又為獲取賞賜而向諸國稱臣,反復無常,被諸國稱為“高賴子”。
926年,高季興截獲蜀地入朝貢物,又向后唐索地,妄圖擴大地盤。后唐明宗罷黜高季興官爵,發兵征討。高季興不敵,轄地日蹙,遂向南吳稱臣,被封為秦王。
929年,高季興病死,其子高從誨繼位,重新向后唐稱臣,因此后唐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謚號武信。
生平簡介
早年經歷
高季興本名高季昌,自稱東魏司徒高敖曹的后人,早年曾是汴州富豪李讓的家奴。中和三年(883年),朱溫被任命為宣武節度使。李讓因獻出大量錢財,被朱溫收為養子,改名為朱友讓。后來,朱溫在朱友讓的家奴中發現了高季興,見他面貌很不尋常,便命朱友讓收他為養子。高季興因此改姓為朱,成為朱溫的親信牙將,開始學習騎射功夫,并逐漸由制勝軍使升遷為毅勇指揮使。
迎還昭宗
天復元年(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人劫持到鳳翔(今陜西寶雞市鳳翔縣)投靠李茂貞。天復二年(902年),朱溫率兵攻打鳳翔,李茂貞堅守不出。由于日久不能破城,朱溫打算退兵。高季興勸道:“天下的豪杰們關注此事已經一年了,我們不應倉促撤兵,而且敵軍和我們一樣疲憊,城破就在旦夕之間。大王擔心的只是敵方總是閉門不出,以消耗我們的給養和士氣。這不難對付,我有辦法可以將敵人引出來。”朱溫采納了他的主張,隨即命他招募勇士。高季興招募到勇士馬景。
馬景按照高季興的計策,率幾人到鳳翔城下,對李茂貞道:“宣武軍就要東撤啦!先頭部隊已經出發了。”李茂貞果然上當,開門追擊。宣武軍趁機攻入城內,馬景卻戰死了。后來,李茂貞與朱溫講和,交出了唐昭宗。高季興因功被任命為檢校司空、代理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并授“迎鑾毅勇功臣”稱號。
此后,高季興隨朱溫攻破青州(今山東益都),改為主持宿州(今安徽宿州)事務,遷任潁州(今安徽阜陽)防御使,并且恢復高姓。
節度荊南
天佑三年(906年),朱溫攻破襄州(今湖北襄樊),荊襄節度使趙匡凝投奔淮南,其弟荊南留后趙匡明投奔西川。朱溫遂任命高季興為荊南兵馬留后。 荊州從唐僖宗以后,戰火交集,市井城邑破敗不全,高季興招聚流離失散的人民,逃亡在外的人民回歸故土恢復舊業,朱溫嘉獎了高季興,授予他符節和斧鉞。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后梁,并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不久,朱溫下詔削武貞軍節度使雷彥恭官爵,命高季興與楚王馬殷出兵討伐。高季興命大將倪可福與楚將秦彥暉攻打朗州(今湖南常德)。908年(開平二年),秦彥暉攻破朗州,雷彥恭投奔淮南。不久,朱溫又加高季興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此時的江陵城池殘破,人口稀少,高季興到后,招撫百姓,恢復生產。此外,高季興任命倪可福、鮑唐為將帥,梁震、司空熏、王保義等為謀士,勢力逐漸壯大。
912年(乾化二年),朱溫被兒子弒殺,后梁國勢日益衰弱。高季興先是出兵攻歸州(今湖北秭歸)、峽州(今宜昌),結果被蜀將王宗壽擊敗,隨后以“助梁擊晉”為名襲擊襄州,又被山南東道節度使孔勍擊敗。從此,高季興斷絕給后梁的貢賦。
梁末帝當時忙于應付北方戰事,無暇顧及荊南,便對他采取優容政策。915年(貞明元年),梁末帝封高季興為渤海王,并賜袞冕劍佩。917年(貞明三年),高季興恢復給后梁的貢賦。
入覲洛陽
923年(同光元年),晉王李存勖滅亡后梁,建立后唐。高季昌得知后,為避李存勖祖父李國昌之諱,將名字由“季昌”改為“季興”,并在司空薰等人的勸說下打算入朝朝覲。梁震勸道:“大王不可入朝。梁朝與唐朝有二十年的世仇,大王是梁朝舊臣,手握強兵,占據重鎮,如果親自入朝,恐怕有去無回。”高季興不聽,親自前往洛陽朝見。
高季興入朝后,被任命為中書令。唐莊宗果然有意扣留高季興,郭崇韜進諫道:“陛下得到天下,各地諸侯都只是派人進貢,只有高季興親自前來,您應該褒賞他以為表率。若是把他扣留,怎么能使天下諸侯歸心呢?”唐莊宗于是命高季興回江陵。高季興急忙離去。
高季興走后,唐莊宗又后悔了,密命襄州節度使劉訓在中途將其截留。唐莊宗的密詔到達襄州時,高季興早已連夜離開。到襄州,酒喝到酣暢時,對孔勍說:“這一趟有二錯:我去朝拜是一錯,他們放回我是二錯。”
封王南平
高季興返回江陵后,握著梁震的手道:“沒聽您的話,差點不能回來。”眾人問朝中的形勢,高季興道:“新皇帝剛剛得到河南,便舉掌對功臣道:‘我在手指頭上奪得天下。’滅亡梁朝豈是他一個人的功勞?皇帝如此驕傲,功臣無不寒心。而且荒于酒色,當不了多久了。我沒什么可擔心的了。”因此,高季興在江陵修繕城池,儲備糧食,招納梁朝散兵,以備將來。
同光二年(924年),高季興兼任尚書令,進封南平王。三年(925年),唐莊宗命魏王李繼岌與郭崇韜率兵伐蜀。高季興請求率荊南兵馬取夔州(今重慶奉節東)、忠州(今重慶忠縣)和萬州(今重慶萬縣)、歸州(今湖北秭歸)、峽州(今湖北宜昌)等地,被任命為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但是,高季興并未出兵。
李繼岌滅蜀后,命人押送財務乘船順江而下,準備運往洛陽。同光四年(926年),興教門之變,唐莊宗被殺。高季興得知,便殺死使者,將貨物截留。
晚年生活
唐明宗即位后,高季興索要夔州、峽州為屬郡。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但仍要委派刺史。高季興又表示已派子弟前去,要求朝廷不要委派刺史。唐明宗大怒,削除高季興官爵。
天成二年(927年),唐明宗任命襄州劉訓為招討使,討伐高季興。不久,別將西方鄴攻取夔州、忠州、萬州。高季興以荊州、歸州、峽州三州之地向南吳稱臣,被冊封為秦王。
天成三年農歷十二月(929年1月),高季興因腳氣病病故,終年七十一歲。長子高從誨繼位后,上表向后唐請罪。930年(長興元年),后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并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賜謚號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