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本 名:段思平
所處時代:大理國
民族族群:白族
出生地:大理喜瞼(今喜洲)
出生時間:893年
去世時間:944年
主要成就:建立大理國,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年 號:文德,神武
廟 號:太祖
謚 號:神圣文武帝
在位時間:公元937年登基(在位8年)
朝 代:大理
段思平——大理國創建者段思平(893年—944年),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瞼(今喜洲)人,一說為劍川永旁人,大理國的締造者、開國皇帝。
段思平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父段保隆為南詔布燮。后晉天福二年(937年),任通海節度使,因受大義寧國主楊干貞迫害,遂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號召,聯合奴隸和農奴為主的起義隊伍,舉行起義,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滅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年號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為都。即位后,厲行改革,盡逐楊氏邪臣。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于是遠近歸心,咸奉約束,把南詔末朝以來分裂、戰亂的局面重新統一起來。大行分封,篤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鑄佛萬尊。逝世后由子段思英繼位,謚號神圣文武皇帝。
沒落貴族
段思平乃漢裔白蠻;據史料《南詔野史》、《白古通紀淺述》、《滇載記》記載:“思平,蒙清平官忠國六世孫,布燮保隆之子。”因此可斷定段思平是漢裔白蠻。段思平祖上雖然簪纓世家,威名顯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時,家道中衰,已成為沒落貴族。
段思平生于893年,此時南詔蒙氏勢力已經衰微,宮廷政變疊起。段思平年幼時,每日清貧度日,年紀稍長一點,又在山中牧羊為生。世宦家庭培養出了他的治世才干及文韜武略,而貧困的勞動生活,又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民眾,體察民間的疾苦。由于段思平武藝超群,才干出眾,最初被升為幕覽,后來積功升至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奪取政權
當時,南詔社會正處在變革當中,南詔政權已經走向末路,先后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段思平經歷了鄭、楊、趙三家的短命政權,深諳獲得各個民族支持的重要性。段思平深知,自己在通海建立的精銳部隊還無法和楊氏兄弟抗衡,于是,他聯絡了其他白族大姓,暗中聯系了滇東三十七部,向滇東黑爨等三十七部借兵,并發動廣大人民起義,才能推翻楊氏政權。
在當時,歷史選擇了白族出身的段思平絕不是偶然的。首先,段思平在長期與勞動人民接觸交往中最了解人民的疾苦。與鄭買嗣等人鮮明區別,段思平一揭起起義的旗幟,就提出了切中時弊,具有很大鼓動力量的口號:“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反映了正在重稅繁役下的各階層人民的呼聲,贏得了他們熱烈響應和支持。其次,段思平具有組織領導群眾斗爭的卓越才能和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早在他籌劃起義的初期,“凡牧牛、牧馬,雞鳴犬吠等處皆云段思平將為王”說明段思平的斗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929年,段思平為了避楊干貞的迫害,暫時離開洱海地區轉移到其他地區從事起義的組織發動工作。在此后七年多的時間里,沒有段思平活動的系統的文字記載,卻零星地記錄了他在“品甸波大村”農民家里得到“神戟”,在祥云葉鏡湖得“神驥”,又去“借兵東方黑爨”。這七年中,段思平一直在進行著艱苦細致的準備工作。這樣,936年段思平率軍一舉推翻楊干貞統治正是瓜熟蒂落的必然結果。
建國稱帝
段思平取得滇東三十七部的支持。與此同時,段思平獲得洱海地區高、董兩大“白蠻”貴族首肯。當段思平出兵時,高方帶頭響應,董迎
羅則擔任了段思平的軍師。
后晉天福二年(937年)2月4日,段思平領導的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段思平集結了弟弟段思良、郡守高方、滇東三十七部的援軍,經過周密的組織和計劃,最后各路大軍攻破太和城,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號文德。
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后,還對南詔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階級關系和民族關系都進行了調整。首先是肯定新興的白族封建主們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并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扶持。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為岳侯,除承認其家族在洱海地區原有的領地之外,更賜與巨橋(今云南普寧)地方為其世襲領地;封董伽羅為宰相,亦除承認其家族在洱海地區原有的領地之外,更賜與成紀(今永勝)為其世襲領地;其余洱海地區的白族封建主如楊氏家族的封建莊園,也都得到擴大。對于洱海地區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農民,則是在承認他們原來使用的土地前提下,減輕稅糧負擔,寬免徭役三年。對于“凡有罪無子孫者”的奴隸,則一律“赦免”,即加以釋放。對于被統治的部族和部落,則解除他們南詔時期的集體奴隸地位,免除奴隸性質的徭役。大理政權終于穩固下來。
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會秩序的基礎上,段思平開始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提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興修水利,開墾農田,推廣鐵制農具和漢族的先進耕作技術。同時還鼓勵發展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使大理國的社會經濟在短期內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百姓富裕”,生活安定。
晚年逝世
后晉天福九年(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廟號太祖,謚號神圣文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