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振飛
中文名:路振飛
國 籍:中國(明朝)
民 族:漢
出生地:北直隸曲周(今河北省曲周縣)
職 業(yè):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
信 仰:兵家
路振飛--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人士之一路振飛(1590—1648),字見白,號皓月,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人士之一。崇禎帝亡后,路振飛曾致書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謂“倫序當(dāng)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弘光帝被俘后,唐王朱聿鍵(即南明隆武帝)自立于福州,先后封路振飛為左都御史、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等職。官爵累至左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后卒于粵中,謚文貞。
路振飛為官耿直,初任涇陽知縣時,知府讓他為魏忠賢建生祠,路振飛拒不從命。有張問達者,因迕逆閹黨,被罰巨款,路振飛故意遷延,使事情不了了之。崇禎四年升任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他不畏權(quán)貴,仗義執(zhí)言,連續(xù)參劾周延儒,余大成、孫元化等多人,并直接上書皇帝,陳時事十大弊端,惜未能盡用。崇禎六年路振飛巡按福建,海盜劉香數(shù)勾結(jié)荷蘭人入侵者犯邊,路振飛激勵將士,派遣部將游擊鄭芝龍大破之。路振飛用人,功過分明,不計較個人恩怨,巡撫鄒維連先御海寇不力,路振飛進行了彈劾,待鄒維連加強防范、連奏數(shù)捷后,路振飛又竭力進行表彰,使之官復(fù)原職。錢謙益、瞿式耜因與首輔溫體仁不和,欲加治罪,路振飛念錢謙益是文壇泰斗,瞿式耜忠心可嘉,竭力辯白錢、瞿無罪,為此招致溫體仁怨恨,降職為河南按察司檢校。崇禎十七年,崇禎帝吊死煤山,福王立于南京,重用奸相馬士英及田仰、阮大成等人,路振飛被罷官。弘光元年唐王在福州稱帝,對路振飛十分器重,封其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官至一品大員并親賜玉帶。雖然唐王比較明智,路振飛也肯效力,但力量懸殊,終不抵清兵,敗亡走海島。永歷元年永明王詔路振飛赴任,不幸死于中途。
今天福建、江蘇一帶留有幾處路振飛的石刻。比如:福建東山島風(fēng)動石上有路振飛題刻的“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瑸、陳士”,落款為“永歷戊子秋廣平路振飛題”。近年在福建廈門也發(fā)現(xiàn)刻有 “海天高隱”四個大字的石碑,落款為“戊子秋大學(xué)士路振飛為明處士吳超晦題”。再如明朝江蘇常熟人、曾任開封府知府的魚侃被人譽為耿直剛正可比包公,崇禎年間路振飛曾前去魚侃墓致祭,為他立了“第一清官魚侃”的石碑。現(xiàn)今,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龍頭山葑山禪寺內(nèi)尚存有紀(jì)念路振飛石碑,一碑名《明路文貞公傳》,乃光緒五年江蘇候補知府知太湖廳事長白桂昌書;另一碑乃光緒七年其九世孫為紀(jì)念其而立(內(nèi)容見后)。九世祖文貞公為前明文淵閣大學(xué)士,忘身殉國,終于江蘇之太湖洞庭東山。山人感公忠義,為營墓于山之法海塢,建祠于葑山之陽;春秋致祭,至今不衰;而為之裔者轉(zhuǎn)莫悉,公所終之地,其抱疚復(fù)何言。念修少時,先君子嘗詔之曰:『文貞公自遭明季播遷,不知所終,迄今已二百余年,更難查訪;然公之忠義終不至葬地?zé)o聞,而我后人亦終不容以代遠年湮而忽之』。念修佩之不敢忘。歲丙子試北闈,晤吳人之應(yīng)試者能言公保障湖山事,然猶未敢謂即終于斯也。去年冬,邑尊季唐虞公傳諭以奉,到江蘇太湖理民府,桂移文查公后裔,始備悉公祠墓所在,蓋桂公蒞任太湖,即訪公事跡,修祠墓勒碑石,欲得公后人而付之,故不憚遠求于數(shù)千里外。念修等奉諭即馳赴洞庭,瞻拜祠墓,謁桂公而謝之,蓋感泣之情有不能言喻者。嗚呼,公大節(jié)炳若日星,既得諸前哲表彰于二百數(shù)十年之前,復(fù)得賢太守維持于二百數(shù)十年之后,不可謂非山靈之呵護,亦公之忠義有以致之也。念修等去公已九世,曲邑去洞庭又?jǐn)?shù)千里,而能得公所終之地,夫又豈此生,意計所能料,雖然非桂公心儀先達,念及后人則東山之爼豆縱可常新,而北地之支流終多抱憾。嗚呼,如桂公者能多得哉。爰記其事,勒石祠旁,以志感佩。 同知銜江蘇補用知縣仁和劉葆宸書 光緒七年歲次辛巳仲夏之月 榖旦 直隸廣平府曲周縣裔孫念修、世琛、紫電、自起敬立 金匱周秉锠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