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嘉銓
中文名:尹嘉銓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
性 別:男
尹嘉銓--清朝大臣尹嘉銓自此以名儒自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尹嘉銓已離休回到老家河北博野,當年四月,乾隆西巡五臺山回蹕保定,尹嘉銓一心想要參加接駕盛典拍馬屁。然而竟沒有圣旨要傳召他入覲,尹嘉銓靈機一動,想到老爹尹會一,便草擬兩份奏折:一是請謚,二是從祀。要是皇帝恩準,不但博個孝子名聲,還能乘機出風頭,于是派兒子將請謚奏折送去,自己呆在家中。乾隆帝看到他兒子替他送上來的奏本,為父請謚,沒想到惹惱了乾隆皇帝,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于是下旨,將他“拿交刑部審訊,從重治罪”,并下令查抄尹嘉銓在京師和原籍的家產著述。
大學士英廉查抄了尹嘉銓在北京的家產,并搜查出其家藏書大小311套, 散書1539本,未裝訂書籍一柜,法帖冊頁65本,破字畫58卷、書信一包計113 封、書板1200塊。直隸總督袁守侗又查沒尹嘉銓之父尹會一祠堂一所,除祭器之外有隨祀田84畝之多,又有義學田一頃。尹嘉銓代其岳父李?公贈送祠堂一所共52間。另外,還搜出大小四十六箱書籍,派員封送北京,交英廉一并檢閱。
英廉特意精選了通曉文義又查辦過禁書,同時認真謹慎的翰林數人同他一起對尹家藏書詳加察勘,不使可能存在的悖逆語稍有遺漏。他們前后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才將全部書籍檢閱完畢。
尹嘉銓是當時頗有名望的道學家,非但藏書豐富非一般人能望其項背,而且著述之多也不是普通文人、官僚所能比擬的。他自己撰寫、編纂的書有八十余種,加上由他注解或代作序文的書,總共約九十多種。這些書都是英廉等人檢閱的重點,最后從其中發現了一百三十多處悖逆文字。
例如尹嘉銓稱他父親尹會一與張伯行等為“孔門四子”,稱父母死為“薨”;所著《隨王草擇言》第一卷有:“后世孝友多不見用于世,即用世而立身之大端又難言之”;“今群臣非八人之比,乃使之遍居人人之官而望功業之成不可得也”。同書第二卷內有:“固不務講學之名以賈禍,亦不避講學之名以免禍”;《李孝女暮年不字事》中記有女子年逾50,依然待字。他的妻子李恭人遣使媒人欲給尹嘉銓收為妾,遭到拒絕;《亭山遺言》稱曾夢到東岳大帝座間,說他為孟子之后身,當繼孔子宗傳、壽尚未艾;《尹氏家譜》中記有他父親居官時“密奏之事不載”等語;在《名臣言行錄》中自稱“古稀老人”,而當時乾隆曾于乾隆四十五年70歲時作御制詩稱自己為“古稀”,并刻了一方“古稀老人”的章,尹嘉銓如此自稱便是犯了忌。
又《隨王草》內有“應舉入場,直同于庶人之往役”等語,被認為是污蔑朝廷的科舉考試。同書中還有《朋黨之說起》中云:“而文師之教衰,君亦安能獨尊于上哉?”當時雍正帝曾作有《朋黨論》,尹嘉銓的言論便被認為是與皇帝唱對臺戲。由于尹嘉銓干越國家大典的行為大大激怒了乾隆皇帝,他不止一次降旨,飭令嚴辦。負責該案的大學士三寶等人不敢怠慢。尹嘉銓被押抵北京后,即于三月二十八日開堂訊問。前后提審了尹嘉銓十七次,尹嘉銓無法,只有一一認罪痛哭辯解。
但辯解歸辯解,判官們并不因此就網開一面、手下留情。乾隆四十六年四月十七日,大學士三寶、英廉及涉及此案的各部、司人員給皇帝奏疏,報告了尹嘉銓的罪證及刑審情況,最后建議將尹嘉銓凌遲處死,家產全部入官,所有書籍盡行銷毀,其緣坐家屬,男十六以上者皆斬,余人給付功臣之家為奴。
奏折遞進宮后,乾隆皇帝于四月十七日下了一道長達千余言的上諭,歷數尹嘉銓處處罪狀,認為本應“凌遲處死,家屬緣坐”,但為了表示皇上的大度,決定“加恩免其凌遲之罪,改為處絞立決,其家屬一并加恩,免其緣坐”。四月二十日又復旨道:“尹嘉銓悖謬書籍既多,其原籍親族戚友必有存留之本,著傳諭袁守侗明切曉諭,令將其書籍板片悉行呈出,毋任隱匿,一并解京銷毀。”飭令各省封疆大吏,尤其是尹嘉銓家鄉直隸和他曾任職的山東、山西、甘肅等省督撫,詳細訪查,“倘查辦不實,致有隱漏,別經發覺,必將原辦之該督撫等治罪。”
軍機處按照乾隆的諭旨,將尹嘉銓著作書目開列清單,抄送各地,各省的督撫,則按單查繳。最后,“收獲”頗豐。據陜甘總督李侍堯于七月十四日奏報,甘肅共繳出尹嘉銓著作五十七種,計二百六十四本又九十冊又一千五百三十四頁,書版二百二十六塊,擊碎尹撰石刻碑文兩塊。山西巡撫雅德于七月二十六日奏報,晉省查出尹嘉銓書文,十一種拓本是軍機處書單上所沒有的。山東巡撫國泰于五月十八日稟報,共查出尹嘉銓纂著、疏解的書籍四種二百六十六部,磨毀石刻詩文、碑記數塊。福建巡撫富綱于六月十三日奏稱,已經查出尹嘉銓著作九十余種。云貴總督與云南巡撫于五月二十二日奏稱,共繳到尹嘉銓所編纂之書七種,計三百六十一本,書版三十一塊。十日二十二日,云南巡撫劉秉恬復奏,又查到尹氏著述十八種共七十九本,其中兩種是軍機處所開書單上沒有的。其它省份,如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也多有繳獲。
最后,各省督撫將繳到的尹氏文字封送北京集中處理。尹嘉銓自著之書全部焚毀,由其疏解或作序的書則用抽毀的辦法將其文字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