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戰略預備隊
預備隊有兩個不同的使命:第一是延長和恢復戰斗,第二是應付意外情況。第一個使命用逐次使用兵力來取得利益為前提,因此在戰略范圍內不可能出現。把一個部隊調到即將失守的地點去,這明顯屬于第二個使命的范疇,因為在這里不得不進行的抵抗,是沒有被充分預見到的。如果一個部隊僅僅為了延長戰斗而被留下來,配置在火力范圍以外,但依然受這次戰斗的指揮官指揮,那么它自然是戰術預備隊,而非戰略預備隊。
但是,在戰略范圍,也可能需要準備一定的兵力以防意外,所以,也可能需要有戰略預備隊,但只是在可能出現意外情況的條件下才是這樣。在戰術范圍,人們多半只能通過觀察來了解敵人的措施,任何一個小樹林和地褶都能把敵人的措施隱蔽起來,因此人們必須經常在某種程度上準備應付意外情況,以便在以后能加強整個部署中過于薄弱的環節??傊?,要能夠針對敵人的情況調整我方的兵力部置。
因為戰略行動同戰術行動是有直接聯系的,在戰略范圍也必定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戰略上,有些部署也只有根據觀察和每日每時獲得的不很確切的情報以及戰斗產生的實際效果才能予以確定。所以,根據情況不確切的程度保留一定兵力以備以后使用,也是戰略指揮上的重要條件。大家知道,在防御中,特別是在山地。江河這一類地形的防御中,會不停地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戰略活動離開戰術活動越遠,這種不確切性就越小,當戰略活動靠近政治領域時,這種不確實性就差不多完全不存在了。
敵人將在要什么地方渡河,能從他事前暴露的某些準備措施中來了解。敵人把縱隊派往什么地方去進行會戰,只能通過觀察去了解,至于敵人可能從哪個方向侵入我國,通常還在一槍未發以前,所有的報紙就已透露了。措施的規模越大,人們就越難做到出敵不意。時間是這樣之長,空間是這樣之大,產生行動的各種情況又是這樣明顯而很少變化,以致人們或者能確切地推斷出來,或者有足夠的時間來了解它。
而另一方面,措施越涉及到全局,戰略預備隊(假如有的話)的作用也就越小。
我們已經知道,部分戰斗的結果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整體戰斗的結局中才能看到一切局部戰斗的價值。
但,即使是整體戰斗的結果,也只有相對的意義,這種意義的大小,取決于被擊敗的敵軍在其全部兵力中占多大的比重和有多大的重要性。一個軍的失利能用一個軍團的勝利來彌補,甚至一個軍團在會戰中的失利,不但可以由一個更大的軍團的勝利來抵銷,并且還可以轉敗為勝(例如1813年在庫耳姆的兩天會戰),這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懷疑的。但,被擊敗的那一部分敵軍越重要,勝利(整體戰斗的勝利)的重要性也就越有獨立的意義,敵人通過今后的行動來挽回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小,這一點也同樣是很清楚的。至于怎樣進一步明確這一點,我們將在其他地方進行研究,在此,只要讀者知道這種關系肯定是存在的就夠了。
現在,我們在上述兩點之外再加上第三點:假設說在戰術上兵力的逐次使用總是使決定性行動推廷到整個行動的末尾,那么在戰略上同時使用兵力的準則卻差不多總是使主力決戰(不一定是最后決戰)在一次大規模行動的開始就進行。這樣,我們根據這三點結論就有了充足的理由認為:戰略預備隊的使命越廣泛,戰略預備隊的好處就越少,必要性就越小,帶來的危險性就越大。
要指出從哪里開始戰略預備隊的存在就變得不合道理了,這并不困難。主力決戰就是這個起點。在主力決戰中全部兵力必須都使用進去,把現有軍隊組成的所有預備隊留在主力決戰以后使用全是誤謬的。
所以,假如說在戰術上預備隊可以看作是應付意外的手段,并且是戰斗失利時挽救無法預見的后果的手段,在戰略上,起碼在大規模的決戰中就不應該使用這種手段。某一處的失利常常只能通過別處取得的勝利來挽救,在少數情況下可以將別處的兵力調來挽救敗局,但是決不應該也不容許有為了挽回敗局而預先保留兵力的思想。
我們認為,建立一支不參加主力決戰的戰略預備隊的思想是錯的。這一點本已非常明顯,假如不是這種思想在別的概念的偽裝下還顯得很不錯,而且經常出現的話,我們根本就不會在這兩章作這樣的分析了。有人則把它連同任何預備隊(因而也連同戰術預備隊)一概否定掉,有人以為這是戰略上智謀和謹慎的精華。這種混亂思想也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假如人們想看一看這方面突出的例子,那么能回憶一下1806年的事件。那時普魯士曾經把符騰堡歐根親王指揮的二萬人的預備隊留在馬克,結果這支預備隊沒能及時趕到扎勒河,此外還把二萬五千人留在南普魯士和東普魯士,作為預備隊以備將來使用。
看到這些例子,人們就不會責怪我們無的放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