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主力會戰——決定主力會戰勝負的時刻
什么是主力會戰?主力會戰是雙方主力軍之間的斗爭,當然,它并不是為了一個次要目的而進行的不重要的斗爭,也不是一發現目的難以達到就要把它放棄的那種純粹是嘗試性的活動,而是為了爭取一個真正的勝利而進行的不遺余力的斗爭。
在一次主力會戰中,也許會有一些次要的目的同主要目的混雜在一起。主力會戰由于產生它的各種情況不同,也可能具有某些特色,因為一次主力會戰也是同更大的整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它只是那個整體的一部分。然而,因為戰爭的實質是斗爭,而主力會戰只是雙方主力之間的斗爭,所以,必須永遠把主力會戰看作是戰爭的真正的重心。因此,總體說來,主力會戰的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它獨立性比任何別的戰斗都大。
這一點對主力會戰如何決定勝負以及對主力會戰的勝利的效果都有重要影響,并且決定了理論應該給予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力會戰以怎樣的評價。
因此,我們把主力會戰作為專門研究的對象。并且,在談到同它有聯系的特殊目的以前,要先對它進行一般的研究,因為只要它是一次名副其實的主力會戰,那么那些特殊目的是不會在本質上改變其性質的。
既然主力會戰基本上是具有獨立性的,那么,它的勝負也就必定取決于它本身,也就是說,只要還有勝利的可能性,就應該在主力會戰之中尋求勝利,除非兵力非常不足,否則決不應該由于個別原因而要放棄主力會戰。
那么,如何才能夠比較明確地判定決定勝利的時刻呢?
如果象現代軍事藝術中的很長一段時期表明的那樣,軍隊的某種巧妙的隊形和編組是軍隊能夠奪取勝利和發揮勇敢精神的主要條件,那么,這種隊形被毀壞的時候就是勝負已定的時刻。只要一翼被擊潰,依然在戰斗的其他部分的命運也就決定了。假如象在另外一個時期那樣,防御的實質在于軍隊同地形以及地面的障礙緊密結合,軍隊和陣地仿佛成為一體,那么,占領了這個陣地的一個主要地點就是決定勝負的時刻。所以人們常說:關鍵陣地丟失了,整個陣地就守不住了,會戰就不可以繼續了。在上面兩種情況下,被擊敗的軍隊就象斷了弦的樂器一樣,已經不能履行自己的使命了。
不論是前一種幾何學原理還是后一種地理學原理,都必定會使作戰的軍隊象結晶體一樣,不能用到最后一個人。這兩種原理現在都已經大大失去作用,起碼是不再起主導作用了。盡管現代的軍隊也以一定的隊形進入戰斗,可隊形不再起決定性作用了。盡管現在地形障礙還可以用來加強抵抗力,但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倚靠了。
我們在本篇第二章中曾對現代會戰的特點進行了概括的論述。據我們的論述,戰斗隊形只是便于使用軍隊的一種配置,而會戰過程則是雙方中的每一方逐漸消耗對方兵力最后看誰先使敵方兵力耗盡的過程。
因此,同任何別的其他戰斗比較起來,在主力會戰中定下放棄戰斗的決心,更是取決于雙方剩下的預備隊的兵力對比情況,因為只有這種預備隊還保留著全部的精神力量,而那些力量被戰火耗費得很多的部隊,是無法與之相比的。正如我們已在其他地方說過的那樣,地區的喪失也是衡量精神力量損失的尺度,因此也在我們的考察范圍之內,但它更多地被看作是損失的標志,而不看作是損失本身。所以,尚未投入戰斗的預備隊的人數一直是雙方統帥最關心的問題。
會戰的發展趨勢在一開始雖然不很明顯,但通常就已經確定了。甚至會戰的部署中這種趨勢往往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一個統帥看不到這種趨勢而在非常不利的條件下開始了會戰,那就表明他是缺乏這種認識能力。這種趨勢即使在會戰的部署中和會戰開始時沒有確定,但在會戰過程中均勢自然而然地也會緩慢地發生變化,正如我們曾經指出過的那樣,這種變化一開始是不顯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就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在會戰過程中均勢的變化,并不象有人根據對戰斗的不真實的描寫所想象的那樣,是時時變化不定的。
盡管均勢可能在一個長時間內很少受到破壞,或者一方失利后還可以恢復均勢,既使對方失利,但可以肯定地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戰敗的統帥在退卻之前早就覺察到了這種變化。如果有人說,個別情況出乎意料地對整個會戰的進程發生了強大的影響,那么,這多半可能是戰敗者掩飾自己在會戰中失敗的借口。
在這里我們只能求助于而富有經驗公正的人的判斷,他們肯定會同意我們的論點,并且在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那部分讀者面前為我們辯護。假如要根據事物的性質來論證為什么會戰過程必然是這樣的,那就會過深地進入這個問題的戰術領域。我們在這里只需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結論。
盡管我們說,戰敗的統帥在決心放棄會戰以前,常常早就看到這種不利的結局,但是我們也承認有相反的情況,要不然則我們的論點就會自相矛盾。假如由于會戰已出現失敗的趨勢,就認為這場會戰的敗局已定,那么,也就不會再拿出兵力去轉換敗局,因而也就不會在會戰的失敗趨向出現以后很久才開始退卻了。但也有這樣的情況:一方的失敗局勢已定,但結果卻是另一方失敗了。這種情況當然不是常見的,而是很少的。可是,運氣不佳的統帥總把希望寄托在這種很少的情況上,只要還有一點挽回敗局的可能,他就盡量指望出現這種情況。只要自己的勇氣和理智不相矛盾,他總是希望通過忍受更大的疲累。發揮剩下的精神力量,以及通過創造奇跡或者借助幸運的偶然機會,使自己還可以看到扭轉敗局的時刻。關于這一點我們還想多說幾句,但在此以前先要說明什么是均勢變化的征兆。各個部分戰斗的結果組成整體戰斗的結果,而各個部分戰斗的結果則體現在如下三個不同的方面。
第一。體現在指揮官內心所受到的精神影響上。如果一個師長看到他的各個營是怎樣失敗的,那么這就會對他的行動和報告發生影響,而他的報告又影響到統帥的措施。所以,有一些失利的,即使是看來可以彌補的部分戰斗,也會產生不良印象,這種印象總是很容易地。甚至不可抗拒地進入統帥的心里。
第二。體現在我方部隊比對方更快的消耗上。這種消耗在有序而緩慢的現代會戰過程中是很易于估計出來的。
第三。體現在地區的喪失上。
所有這一切就好象一個羅盤,統帥根據它就能辨明會戰這只船的航向。假如自己損失了全部炮兵,卻沒有奪得敵人的火炮,如果自己的步兵營被敵人的騎兵沖垮,而敵方的步兵營卻到處都是攻不破的,如果自己戰斗隊形的火力線只得從一個地點轉到另一個地點,如果為了占領某些地點而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并且向前推進的步兵營每次都恰好被敵人雨點般的榴霰彈打散,如果在炮戰中我方的炮火開始減弱,假如大批沒有受傷的士兵隨著傷員的后撤而逃跑,因此火線上的步兵異常迅速地減少,如果會戰計劃被破壞,導致一部分部隊被截斷和被俘,如果退路開始受到威脅,那么,統帥就必定會從這一切情況中看出這次會戰的發展趨勢。會戰的這種發展方向持續得越久,趨勢就越肯定,要挽回敗局就越困難,被迫放棄會戰的時刻也就越來越近。我們現在就來談這個時刻。
我們曾經不止一次地說過,雙方留下的預備隊的對比,常常是決定最后勝負的主要根據。統帥如果看到對方在預備隊的對比上占有決定性優勢,那么他就要下定決心撤。因為,現代戰斗隊形的編組方法和部隊投入戰斗的方式,使人們幾乎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使用預備隊。現代會戰的特點是,會戰過程中的一切不幸和損失都能通過生力軍來補救,一個看來將要遭到不利結局的統帥,只要還擁有優勢的預備隊,他是不會放棄會戰的。但是,一旦他的預備隊開始比敵方的預備隊少了,那就可以認為勝負已定。起碼他還可能采取什么措施,這一方面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要看他勇氣和毅力的大小,但是,這種勇氣和毅力有時也可能變成愚蠢的頑固。統帥如何才能正確地估計雙方預備隊的對比,這是實踐中的技能問題,決不是這里要談的問題。我們這里只談他判斷所得出的結論。不過,得出結論的時候仍然不是下定退卻決心的時刻,因為一個只是逐漸形成的結論還不足以促使統帥下定決心,它只是統帥下定決心的一個一般的根據,要下定決心還要有一些特殊的因素。這里有兩個常常起作用的主要因素,即退卻的危險和黑夜的來到。
隨著會戰的進展,假如退卻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而且預備隊已經大大消耗,已經不能打開新局面,那么,除了聽天由命和有秩序地撤退以外,就沒有別的出路了。在這種情況下,長時間地耽擱就會使他陷入潰敗。以至覆滅的一境地。
一切戰斗,通常隨著黑夜的到來而結束,因為夜間戰斗只有在特殊條件下才是有利的。因為黑夜比白晝更利于退卻,因此,凡是很可能要退卻或者必須退卻的人,都愿意利用夜暗向后退卻。
不用說,因為會戰越是臨近局勢發生決定性改變的時刻,每個部分戰斗的結果對這種改變的影響就越顯著。除了這兩種常見的和最主要的因素以外,還可能有許多比較特殊。比較小。但又不容忽視的其他因素促使人們定下退卻的決心,所以,損失一個炮兵陣地,敵人兩三個騎兵團順利地突入陣地等等,都可以促使人們實現正在成熟的退卻決心。在結束這個論題的時候,我們還必須談一下統帥身上的勇氣與理智之間的斗爭問題。
一方面,由高尚激情引起的頑強的抵抗精神,屢戰屢勝的驕傲情緒,天生倔強帶來的百折不撓的意志,都要求統帥不退出戰場,而要把光榮的名聲留在那里;另一方面,清醒的理智卻在勸阻他不要把力量耗完,不要孤注一擲,而要保存必要的力量,以便有秩序地退卻。在戰爭中,盡管勇氣和頑強應當得到很高的評價,盡管沒有決心竭盡全力爭取勝利的人很少有獲勝的希望,但是總應該有一個限度,假如超過這個限度,頑固地堅持下去,那么只能認為是絕望的掙扎,是愚蠢的行動,任何批評者都不會原諒他。在最著名的滑鐵盧會戰中拿破侖使用了最后的兵力,企圖挽回一場已經不可挽回的會戰,他拿出了最后一文錢,最終象乞丐一樣逃出了戰場,逃出了他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