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交通線
從軍隊配置地點到軍隊給養和補充源泉的主要聚集地區的道路,在通常情況下也是退卻用的道路。因而,這些道路有雙重的使命:第一。它們是經常補給軍隊的交通線;第二。是退卻路。
我們在前一章中說過,雖然按照目前的給養方式,軍隊主要是在當地獲得給養,但是軍隊和它的基地依然必須看成是一個整體。交通線是這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構成基地和軍隊之間的聯系,應當看作是軍隊的生命線。沿線布滿各種供給品。彈藥車輛。往來的支隊。郵局和信差。醫院和倉庫。彈藥庫。行政機關,它們的總的價值對軍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這些交通線必須既不導致長期中斷,也不便路途過長和通行困難,因為路途過長總會使力量受到一些損失,結果就會使軍隊削弱。
就交通線的第二種使命而言,也就是作為退卻路來說,交通線其實形成了軍隊的戰略后方。
從這兩種使命看,這些道路的價值決定于它們的長度。數量。位置(也就是它們的總方向和它們在軍隊附近的方向)和狀況,及地形上通行的難易。當地居民的情況和情緒,最后,也決定于有無要塞或地形障礙作為掩護。
但從軍隊配置地點通到生活源泉和力量源泉的道路并不都是軍隊的真正的交通線。當然,不是真正的交通線的這些道路必要時也能利用,可以作為交通線體系的補助線,可只有那些有專門設施的道路才構成真正的交通線體系。只有設有倉庫。醫院。兵站。郵局,指定警備長,派有憲兵隊和守備部隊的道路,才是真正的交通線。在這個問題上,在本國內同在敵國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但卻容易被人忽視的差別。軍隊在本國內固然也經過專門設置的交通線,但卻壓根不受這些交通線的限制,必要時能離開這些道路,選用任何其他現有的道路。因為軍隊在本國內到處都象在自己的家里,處處都有自己的政府機關,到處都能得到善意的幫助。即使其他的道路不太好,對軍隊不太適用,依然是可以選用它們的,因此,如果軍隊被敵人迂回,必須變換正面時,是可能利用這些道路的。與之相反,在敵國境內,常常只有軍隊已經通過的道路才能作為交通線。在這方面,一些微小的。往往是不大顯著的原因就可能產生極其不同的效果。在敵國境內前進的軍團只能隨著前進和在自己的掩護下設置一些構成交通線的設施,使居民因為存在害怕軍隊的心理而產生一種印象,覺得這些設施是不可改變和無法避免的,甚而使他們把這些設施看作是減輕戰爭災難的。沿路留下的兵力不大的守備部隊可以支援和維護整個交通線。但如果把軍需官。兵站司令。憲兵。戰地郵局及其他機構派到軍隊沒有到過的較遠的道路上去,那么,居民就會把這些看作是完全能擺脫的負擔。如果敵國還沒徹底失敗,還沒有陷入驚慌失措的狀態,那么,這些派出的官員就要受到敵視,被打得頭破血流而被趕走。因而,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控制新的道路首先要有守備部隊,守備部隊的兵力必須比一般情況下更強大些。并且,即使守備部隊比較強大,仍然有遭到當地居民反抗的危險。總而言之,在敵國境內前進的軍隊沒有能讓當地居民服從的任何工具,它必須依靠武力首先設置自己的行政機關,但要設置這種機關并不是隨時隨地都是可能的,也需要犧牲和遇到困難的。可見,軍隊在敵國境內比在國內更不能用變換交通線的方法來更換基地(在國內必要時還是可能的)。因此,通常說來,軍隊在敵國境內運動時要受到較大限制,因而更害怕被敵人所迂回。
就是交通線的選定和在交通線上建立設施,也是從一開始就受到許多條件限制的。作為交通線用的道路一般說不僅要比較廣闊,而且,從很多方面的要求來看,道路越寬闊,沿線人口稠密。生活富裕的城市越多,能用作掩護的要塞越多,就越為合適。另外,作為水路的河流,作為渡河點的橋梁,也起很大的作用。所以,交通線的位置和軍隊的進攻路線,只有一定程度的選擇自由,它們的具體位置還要受地理條件的局限。
上述一切都是決定軍隊同軍隊基地之間的聯系是不是緊密的條件,假如再把對方軍隊同基地之間的聯系和這些條件作一個比較,就能看出,交戰雙方中哪一方有可能首先切斷對方的交通線甚至退路,用普通的術語來講,誰就更可以迂回對方。除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優勢之外,只有交通線的狀況比對方優越的一方,才能有效地迂回對方,因為,假如不是這樣,對方就會同樣用迂回的方法輕而易舉地保障他自己的安全。
因為道路有雙重的使命,因此這樣的迂回也有雙重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破壞或切斷交通線,折磨和困絕敵方軍隊,從而迫使敵軍退卻,另一方面能切斷敵人的退路。
關于第一個目的,應當指出,在實行現在的給養制度的情況下,交通線暫時中斷是不會有很大影響的。要令這種影響達到嚴重的程度,一定使敵人遭受一系列零星的損失,為此就需要不停地切斷敵人的交通線。在采用復雜的給養制度的時代,成千上萬輛面粉車往返奔馳,一次翼側活動就能使對方受到決定性的打擊。可是現在,即使翼側活動很成功,至多也只不過中斷一次運輸,使敵人受到一些削弱,決不能迫使敵人退卻,因此,根本不會產生效果。
所以,在過去本來就是在書本中比在實際生活中更為流行的翼側活動,在今天同實際的距離就更遠了。可以說,只有在交通線很長,情況很不利,尤其是隨時隨地都會遭到民眾武裝的襲擊時,遭到翼側威脅才是很危險的。
至于在切斷退路的問題上,更不應過分夸大由于退路受到限制和威脅而可能產生的危險,因為最近的作戰經驗告訴我們,要切斷一支由大膽的指揮官指揮的優良的部隊的退路比突破這支部隊更困難。
交通線很長的時候,要想使它通暢和得到保障,方法是非常少的。在軍隊配置地點附近以及軍隊退卻路上占領一些要塞(假如沒有要塞,就在適當地點構筑堡壘),以良好的態度對待當地居民,在軍用路上建立嚴格的紀律,在這個地區內配備優良的警察,不斷整修道路,這是僅有的一些方法。用這些方法雖然能夠減少不利,但決不能夠完全避免不利情況。
此外,我們關于軍隊選定道路的論述在談給養問題時,尤其適用于交通線。經過最富庶的城市和通過最富饒的耕作區的很寬闊的道路是最好的交通線,即便利用這些道路時要走很多彎路,也值得優先地利用,這些道路對軍隊的配置的決定在大多數情況下有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