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作戰基地
一支軍隊從建立它的地方出去作戰,不管是進攻敵人的軍隊或戰區,還是到本國的邊境設防,都必須依靠這個地方,必須和這個地方保持聯系,因為它是軍隊存在的條件。軍隊人數越多,對它依賴的程度和范圍就越大。可是,軍隊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同整個國家保持直接的聯系,它只要和它所掩護的正后方的那一部分地區保持相互聯系。在這一地區內,必要時將為儲備品建立專門的設施,并為軍隊的經常補充而建立一些組織。因此,這一地區是軍隊其他一切行動的基地,同軍隊應當看作是一個整體。如果為了確保更大安全而把儲備品存放在筑有防御工事的區域,那么基地這個概念就會因此更為明確,但基地這個概念并不是有防御工事才形成的,基地在許多場合是沒有防御設施的。
敵國的一部分領土也能成為軍隊的基地,起碼成為基地的一部分,因為軍隊進入敵國以后,有很多必需品要從占領的地區獲得。這時必須具備一個前提:這支軍隊必須確實成為這個地區的主人,也就是說,這個地區確實已服從軍隊的命令。可是這種服從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只有在守備部隊和巡邏隊對當地居民起震懾作用的范圍以內,居民才會服從。因此,對于軍隊的需要,在敵人國土上能夠取得各種必需品的地區是很有限的,大半是不能滿足需要的。所以,本國就必須提供更多的必需品,軍隊背后的那部分本國的地區依然是基地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軍隊的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任何耕作區都可以供應的,另一類是只能由建立軍隊的地區解決的。屬于第一類的主要是給養品,屬于第二類的主要是各種補充品。因而,第一類也可以在敵國解決,而第二類,如人員。武器,常常還有彈藥,則通常只能由本國解決。雖然在個別情況下也有例外,但這種例外的情況不多,它是不能作為根據的。因此上述區別總是很重要的,這再一次證明,軍隊與本國的聯系是不可缺少的。
不論在敵國還是在本國,給養品大多儲備在沒有防御設施的地方,原因如下:一方面沒有這么多的要塞來儲放這里需要那里也需要。消費得很快的大量儲備品,另一方面,給養有了損失也比較容易補充。與之相反,各類補充,如武器。彈藥和裝備則寧可從較遠的后方運來,不能輕易儲放在戰區附近沒有防御工事的地點,在敵國境內,則只能存放在要塞里。這也說明基地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能供應各類補充,而不是因為它能供應給養品。
在使用前這兩類必需品越是集中在大倉庫里,這種從各方面來的補給品就越是匯集成大的儲存地,這種儲存地好像就越可以代替整個國家,它們就越同基地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但是,決不能因此就認為僅僅這種儲存地就能算作基地。
如果有些地區廣闊而富庶,補充和給養的來源非常豐富,為了使這些地區更快地發揮作用,已經組織了幾個較大的補給點,并且這些地區又在軍隊某種程度的掩護之下,距離軍隊很近,通有良好的道路,同軍隊后面的廣大地區連在一起,甚而有一部分就在軍隊的周圍,那么,這些地區就能給軍隊帶來更大的生命力,使軍隊的運動具有更大的自由。有人曾經企圖用一個概念,即作戰基地的大小來總結軍隊的這些有利條件,以基地和作戰目標的關系,即基地兩端同這個目標(把目標想象為一個點)所形成的角度,來表示軍隊補充和給養的來源地的位置和狀況等等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的總和指標洛的理論,請參閱第二篇第二章《基地》一節(第一卷第114頁)和注16(第一卷第329頁——譯者。)很明顯,這種幾何學上的奧妙不過是一種游戲,因為它是以一系列的概念替換為基礎的,而所有這些替換必然損害真理。正像我們所看見的那樣,軍隊的基地由軍隊賴以生存的三部分組成:當地的補給物資。各個地點上建立的倉庫和提供倉庫儲備品的地區。以其位置來說這三個部分是分開的,不能合而為一,更不能用一個要塞到另一個要塞。一個省城到另一個省城。或沿著國境線等隨意想出來的代表基地寬度的一條線來表示。并且,在這三個部分之間是不可能確定什么固定關系的,因為事實上它們的性質總是或多或少地混合在一起的。有時,要從遙遠地方運來的各種補充品在當地就可以取得;有時,甚而連糧食都不得不從遠方運來。有時,附近的一些要塞本身就是大屯兵場。港口或商埠,能夠容納整個國家的軍隊;有時候,要塞只不過是一個物資缺乏。幾乎不能自給的土城。
因此,人們從作戰基地和作戰角的大小引申出來的所有結論,及根據這些結論建立的整個作戰理論,只要它是幾何學性質的,在真正的戰爭中就不會受到任何重視,它只能在觀念世界引起一些錯誤的傾向。但,錯誤的只是結論,這些觀念的基礎還是真實的,因而這種見解常常很容易一再出現。
所以,不管基地的作用是大是小,以及作用為什么有大有小,必須承認,基地一般說對作戰是有影響的。但我們還要指出,不能把基地簡化成幾個觀念而作為規則來使用,而是必須在每個具體情況下同時地考慮我們講過的幾個方面。
假如某一地區或某一方向已經為軍隊的補充和給養作好準備,那么,這個地區必須看作是這支軍隊的基地,即便在本國內也是如此。變更基地總是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所以,即使在本國內,也不可能天天變換基地,因此軍隊的作戰方向也總是或多或少地受到基地的限制。在敵國境內作戰時,假若想把毗連敵國的全部邊疆都作為軍隊的基地,那么,只有在處處都建立有種種設施的情況下,一般說才是可能的,但是邊疆并不是每一處都有這樣的設施,所以并不是在任何場合都可以作為基地的。在1812年戰局開始時期,俄軍在法軍的進攻面前后退的時候,由于俄國幅員遼闊,軍隊向任何方向退卻都有寬闊的地區可以活動,所以自然可以把整個俄國看作是它的基地。這并不是幻想,之后俄國軍隊從幾個方向反擊法國軍隊時,這也的確成了事實。可是,就戰局的每一具體時期來說,俄國軍隊的基地并不那么廣闊,它的基地主要還是在軍隊來往運輸物資的大道上。因為受到這種限制俄國軍隊,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會戰三天之后不得不繼續退卻時,除了向莫斯科退卻外,就沒有退到任何其他方向的可能,也沒有能象人們原本建議的那樣忽然轉向卡盧加,以便把敵人從莫斯科方向引開。在這種場合,只有經過長時期的準備才有可能改變退卻方向。
很明顯的我們說過軍隊的人數越多,軍隊依賴基地的程度和范圍就越大。軍隊好比是一棵樹,它總是從它借以生長的土壤中取得生命力的。假如是棵小樹,或者是灌木,那么要移植它還是很容易的,可是,樹長大了,那么要移植它就很困難,長得越大,移植就更困難。一支小部隊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源泉,但它在任何地方都容易生根,人數很多的軍隊卻不是這樣。因而,在談到基地對作戰的影響時,必須經常考慮到軍隊兵力大小這個尺度。
另外,就當前的需要來說,給養是比較重要的,但就較長時間支持軍隊來說,補充則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后者的來源是固定的,而前者卻能通過各種方法取得,這都是事物的性質所決定的。這又進一步地說明了基地對作戰發生的影響。
不管這種影響多大,人們都不可忘記: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以后,這種影響才能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到底可能發生什么事,這始終是個問題。因此,作戰基地的價值對確定作戰行動起決定性影響的場合一直就是很少的,只有在人們要作力不從心的事時,它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在基地方面可能產生的困難,應該同其他種種有效手段聯系起來作全面的衡量;當決定性勝利產生力量的時候,這些困難常常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