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抵抗的方法(四)
現在我們還要談一下種種防御方式的使用問題。
這些防御方式一個比一個有力量,那是以一個比一個大的代價換來的。因此,如果沒別的條件的影響,僅僅這一點就足以在統帥選擇防御方式時起決定作用,他會選擇恰當的防御方式,既能使他的軍隊具有所需的抵抗力量,又能使他不致退得過遠,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然而,一定看到,選擇這些防御方式時大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防御中出現的一些重要條件必然會迫使統帥選擇這種或那種防御方式。朝本國腹地退卻需要有遼闊的國土,或要具有像1810年的葡萄牙那樣的條件,那時有一個同盟國(英國)作它的基礎,而另一同盟國(西班牙)則以它的遼闊的國土大大地削弱了敵人的攻擊力量。要塞的位置更多是在邊境附近,還是更多是在本國腹地,同樣也可以決定能否采取這樣的計劃,而國家的地理和地形狀況。居民的特性。習俗和信念則起更大的作用。選擇進攻會戰還是選擇防御會戰,則應當根據敵人的計劃。雙方軍隊和統帥的特性來決定。最后,是否占有特別有利的陣地和防線也可以導致采取這種或那種防御方式。總而言之,列舉的這些條件已足以說明,防御方式的選擇在很多場合更多地決定于這些條件,而不決定于簡單的兵力對比。這里提到的這些最重要的條件我們還要作進一步探討,因而它們對選擇防御方式的影響也要在以后才能更加明確地加以闡述,最后,在《戰爭計劃和戰局計劃》那篇里,我們再把這一切總括起來探討。
可是,這種影響多半只在兵力對比懸殊不大的情況下才起決定性作用,在兵力對比懸殊較大的情況下,也就是一般的情況下,兵力對比起著主要的作用。戰史充分證明,人們并沒根據我們在這里闡述的一系列觀念,而僅僅像在戰爭中的大多數場合所做的那樣,自覺地通過迅速的判斷,根據兵力對比選擇了防御方式。同一個統帥,同一支軍隊,在同一個戰區,這一次發起了霍亨甫利得堡會戰,可那一次在崩策耳維次扎營。至于說會戰,就連統帥中最喜歡進攻的腓特烈大帝,在兵力十分懸殊時也終于意識到不得不占領真正的防御陣地。拿破侖以往像一只野豬似地沖向自己的敵人,可是在1813年8—9月間,當兵力對比的變化對他不利時,他就如欄中的野獸那樣東碰西撞,而不是不顧一切地繼續向其中一個敵人開火了,這一點難道我們沒有看到嗎?而在同年10月,當兵力懸殊到達極點時,他就像一個人在房間里背靠墻角那樣,在來比錫旁邊,在帕爾特河。埃耳斯特爾河和普來塞河所構成的角落里尋找掩護并等待敵人,這種情況難道我們沒有看見嗎?
我們不得不指出,本章比本篇其他任何一章都更為清楚地表明,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提出作戰的新原則和方法,而是研究久已存在的東西的內在聯系,并弄清其最基本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