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抵抗的方法(三)
然而,戰斗的組合是各種各樣的,尤其是在流血戰斗實際上沒有發生,武力抵抗在只是有可能發生就產生效果的情況下,在形式和特點上有很大的變化,因此人們很容易以為這里一定還有另外一種產生效果的因素。在簡單的會戰中流血抵抗所產生的效果和根本不至于發展到流血戰斗的戰略計謀所產生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別的,因而人們必然會認為還有一種新的力量介于這兩者中間,就象天文學家根據火星和木星之間空間廣大而推論出還有別的行星存在一樣。
假如進攻者發現防御者據守著一個堅固的陣地就覺得這是無法攻下的,如果進攻者發現防御者有一條大河作掩護就認定自己不能渡涉,甚至擔心在繼續前進中自己的給養不能得以保障,那么,始終只有防御者的武力能引起這些效果。因為進攻者所以被迫停止前進,是因為他害怕在主要戰斗中或者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地點上被防御者的武力擊敗,只是他根本不會或至少不會坦白地說出這一點而已。
即使人們同意我們的意見,承認在未經流血戰斗而決定勝負的場合,起最終決定作用的還是那些雖未真正進行但已經作了部署的戰斗,他們依然會認為,在這種場合,應該被看作有效因素的并不是戰斗在戰術上的勝負,而是制定這些戰斗的戰略計謀。而且當他們談到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防御手段的時候,他們所指的僅是戰略計謀所起的突出的作用。我們承認這種說法,可是,這正是我們想要討論的問題。我們的意思是這樣:如果說任何戰略計謀必須以戰斗中的戰術成果為基礎,那么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即進攻者肯定會針對這個基礎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力求要使自己在贏得戰術成果方面占有優勢,以便隨后徹底粉碎防御者的戰略計謀,這始終是防御者所擔心的。因而,決不能把戰略計謀看作是某種獨立的東西,只有人們有這種或者那種根據一定能取得戰術成果時,戰略計謀才能發揮作用。為了簡單地闡明這一點,我們在這里只想提一下,像拿破侖這樣的統帥能不顧一切地沖破敵人的全部戰略計謀尋求戰斗,是由于他對戰斗的結局將有利于自己是從不懷疑的。可見,只要戰略沒有竭盡全力以優勢兵力在這種戰斗中壓倒拿破侖,而投身心去玩弄比較精巧的(無力的)計謀,它就會像蜘蛛網似地被撕破。不過,像道恩這樣的統帥,就容易被戰略計謀所阻止。因此,企圖以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對付道恩及其軍隊的辦法來對付拿破侖及他的軍隊,顯然愚蠢的。為什么呢?因為拿破侖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決定于戰術成果,并且確信能取得戰術成果,但道恩卻不是如此。所以,我們認為應該指出:任何戰略計謀都只能以戰術成果為基礎,通過流血的途徑解決問題時以及通過不流血的途徑解決問題時,戰術成果都是決定勝負的真正的本質原因。只有對勝負決定已不必擔心的時候(不論這是由于敵人的特點或敵人的情況,還是因為雙方軍隊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均勢,甚至是由于我軍占有優勢的緣故),才可以期望從戰略計謀的本身得到利益。
從全部戰爭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戰局中進攻者沒有進行流血決戰就放棄了進攻,因此,可以說戰略計謀發揮了十分大的作用。這可能使人認為,至少這些戰略計謀本身就有巨大的力量,并且當進攻者在戰術成果方面不占有顯著的決定性的優勢時,戰略計謀就大多可以單獨解決問題。對于這一點,我們必須回答說,即使以上所談的現象其原因存在于戰場上,也即是說它屬于戰爭本身的現象,這一觀點也是錯誤的;許多進攻之所以沒有發揮作用,戰爭中較高的關系是其原因所在,即存在于戰爭的政治關系之中。
產生戰爭因此也形成戰爭的基礎的總的關系也決定著戰爭的特點,關于這一點我們在之后研究戰爭計劃時還要詳細講述。這些總的關系使大多數戰爭變成半真半假的戰爭,在這種戰爭中原來的敵對感情因為必須迂回曲折地通過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以致成為只是很微弱的因素,這一點在采取積極行動的進攻的一方當然表現得更為明顯,更為突出。因而,只要稍加壓力,軟弱無力的進攻就會停止下來,這自然是不足為奇的。對付一個脆弱的。為重重顧慮所削弱了的。差不多已不存在的決心,常常只要作出抵抗的樣子就行了。
所以,防御者之所以能用不流血的方法多次取得成功,不是由于存在著堅不可摧的陣地(這是到處都有的),不是因為橫貫在戰區的林木茂密的山脈和穿過戰區的寬闊的江河讓人感到可怕,也不是通過某些戰斗組合他真能很容易地瓦解敵人用以攻擊他的力量,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進攻者意志薄弱,躊躇不前。
我們可以并且必須考慮上述這些抵抗力量,可是必須恰如其分地認識它們的作用,并且不應該把這里所談的其他事物的作用歸之于它們的身上。我們不得不強調指出,假如批判者不站在正確的立足點上,那么戰爭史關于這方面的敘述就會很容易成為不真實的及帶有欺騙性的記載。
現在我們來看看許多沒有采用流血的方式進行的失敗的進攻戰局通常是什么樣的。
進攻者進入敵國,迫使敵人的軍隊后撤一段距離,可對進行一次決定性會戰卻顧慮重重;于是他在敵人面前停下來,似乎他已經完成了占領的目的,除掉掩護已占領的地方以外就沒有其他什么任務了。好像尋求會戰是敵人的事情,好像他自己每一天都愿意進行會戰似的。這一切都是虛假的借口,統帥借以欺騙他的部下。宮廷。世界。甚至他本人。真正的原因是他發現:敵人過于強大。我們這里說的不是指這樣一種情況:進攻者放棄進攻是因為他不能利用已取得的勝利,是由于他在進攻路程的終點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發動一次新的進攻。這樣的情況是把有一次成功的進攻,即真正的占領為前提的。可我們這里指的則是進攻者還沒有達到預定的占領目的就停頓不前的情況。
這時候,進攻者就進行等待,以便將來利用有利的戰機,但通常這種有利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預定的進攻已經證明,最近的將來不比現在有更大的希望。因而,這也是一個虛假的借口。假如這次行動像常見的那樣,是和同時進行的其他行動有聯系的,那么,這支軍隊就會把自己不愿意擔負的責任推到其他軍隊身上,借口支援不足或協同不夠為自己的無所作為辯護。它會訴說各種不可克服的困難,并在各種復雜微妙的關系中尋找原因。進攻者的力量就這樣地消耗在無所作為之中,或者更確切地說,消耗在不徹底的因此沒有成果的活動之中。防御者贏得了對他說來很重要的時間,氣候惡劣的季節臨近了,進攻者退到自己的戰區進行冬營,進攻也就隨之結束了。
戰爭史把這一整套虛假現象都記錄下來,掩蓋了使進攻者沒有取得成果的最簡單的和真實的原因,即畏懼敵人的武力。如果批判者想研究這樣的戰局,那么他就會為許多相互矛盾的原因所迷惑而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因為這些原因全是沒有根據的,而人們又沒去探索事情的真實情況。
可是,這種欺騙不僅僅是一種惡劣的習慣,而且是很自然會產生的。那種削弱戰爭威力,也就是減弱進攻的牽制力量,大部分存在于國家的政治關系及政治企圖中,人們總是把這些關系和企圖隱藏起來,使世界。本國人民和軍隊無法知道,在許多場合甚至使統帥無法知道。譬如,任何人都不會也不愿意承認,他決定停止或放棄行動的理由是擔心自己的力量不足夠堅持到底,或者是怕招致新的敵人,或者是不愿讓自己的盟國變得過于強大等等。對所有這類事情人們都長期甚至永遠保守秘密。然而,對任何事件的解釋,都需要說出個緣由,于是統帥為他自己或者為他的政府著想,只好編造一套虛假的原因。在軍事問題上進行辯論時反復出現的這種欺騙手法在理論上已僵化成一些體系,這些體系自然是同樣不包含什么真理的。只有像我們力圖做到的那樣,按著事物內在聯系的簡單線索進行探索,理論才能弄清事情的真相。
假如抱著懷疑態度來觀察戰史,那么,各種關于進攻和防御的空洞理論就會不攻自破,而我們在這方面提出的簡單觀念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示出來。因此我們認為,這個簡單觀念適用于整個防御領域;人們只有完全掌握它,才能非常清楚地弄清大量事件。